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妇孺皆知,目前又由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全国涌现出一股三国热,而襄樊古隆中又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躬耕地,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三国故事,弘扬三国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三部历史电视剧,分别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这三部“重量级”大戏,气势恢宏,故事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历史剧的角度来说,这三部戏各有特点。《康熙王朝》基本上再现了历史,可以说是部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有人说它“歪说历史”,但它只是对主要人物的评说与传统观点不同,剧情仍是以正史为主体的。《天下粮仓》则有更多的艺术虚构,在打造过程中,编织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故事,但大体仍以历史为基础,在戏剧冲突中显示了严肃的正剧风格。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4.
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影视导演们所经常关注的创作题材。2008年放映的《赤壁(上)》和2009年放映的《赤壁(下)》是一件重头戏,这部由吴宇森导演的影片号称华语电影史上空前的大制作,不仅创造了当时华语电影的票房最高峰,同时在口碑上也收获了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的赞誉。本文介绍《赤壁》取得的成就和吴宇森其人其事,从史诗笔法说起,结合文本从人物个性、战争场面、女性视角、人文精神、象征含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史诗笔法在影片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相比,呈现出诸多“异端”的色彩,历来难以界定,成为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把它归于“(新)历史小说”,也有的称它是“寓言”。因之也出现了许多评述,而各自的路向都不相同。在众声喧哗中,虽不乏发人深省之作,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合适的理论视角,未能把《故事新编》的文本置于其共时与历时的背景中作宏观的考察,存在着单纯文本解读法中盲人摸象的通病。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它不仅对中国的传记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韩国史书里也显示着深远的力量。如对高丽王朝金富轼所著韩国民族第一部纪传体正史《三国史记》便是一个突出例证。《三国史记》在写作体例、表现乎法、创作态度、评价人物方式等多方面都全面吸收了《史记》的特点和长处。另外,《史记》做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在世界上同样具有巨大影响和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8.
《宋史》,《辽史》,《金史》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粗糙的3部正史,赵翼在《十二史札记》中对宋辽金三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这3部正史的体裁体例,史家作史的态度,行的“书法”,史料的来源和去取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充分体现出了他鲜明的史学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黎彦余 《广西教育》2005,(1C):32-3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讲的是关于三个国家的故事,是历史纪录的艺术改写。中国老话说:“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或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往往越是否定,越容易吸引人的好奇心:到底为什么不要读呢?  相似文献   

10.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11.
明代"四大奇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与历史献有关系,由于创作背景不同、取舍不同、处理方式各异,成就了各自的特质和奇观。历史献不等于历史真实。历史小说的伟大经典《三国演义》的极大成功在于它是“学”。而学也讲真,但主要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在侗汉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歌谣的形式在侗族北部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语境、媒介、主体的不同,侗语生活世界中的《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表达友情和显示才学的象征意义。《三国演义》题材侗歌深层次体现出了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虚实,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三国演义》一问世就出现了虚实之争,新时期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的文献成果,虽为研究和欣赏搭建了平台,但对《三国演义》虚实的认知至今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得到解决,仍有很广阔的提升空间。本文就其两个基本问题:科学观点和具体分析,从叙事学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七擒孟获地新考:湖南靖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七擒孟获”在云南,这与《三国志》及《三国志注》有矛盾。《三国志注》所注“泸水”当在今广西境内。以靖州县为中心的湘黔桂边境区域发现大量诸葛南征遗迹;《三国演义》所述诸葛南征地理风物与靖州实况惊人吻合。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孟获故里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8.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句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各版本中的变异情况为考察对象,以嘉靖本《三国》和毛本《三国》为主要参照本,通过这两个版本对此话的删留态度,探讨小说“人本”意识的嬗变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古代告语类体在《三国演义》中被成功运用。了解古代告语类体的种类、内涵,特别是它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作品。古代告语类体在《三国演义》中所起的作用可从体运用和学的特殊功能两个角度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