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来访,给我讲了一则笑话:她去工地采访一位外国老工程师,因为是第二次见面,老远那位外国朋友就用生硬的中文给她打招呼,她灵机一动也用“生硬”的英语回应他:  相似文献   

2.
笑话时代     
今天我们不但有开心的笑话,也有悲哀的笑话、痛心的笑话,不过只要是笑话,还是会让人们发笑。开心的笑话,会在饭余茶后给人带来愉快,就是那些悲哀和痛心的笑话,也会跟随着笑不胫而走,起到表达公意的舆论的作用。而且由于有一些可笑的对象,似乎用杂来对待,未免太严肃了一点;用“笑话”来对待,似乎更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3.
九月十五日晚饭后,当我习惯地拿起当天的军报时,妻在旁边甜甜地说:“今天是咱俩结婚两周年纪念日,我们这份姻缘是军报给的,我们得好好谢谢这位‘大恩人’呀!”话得从两年前说起。两年前,我陷入热恋中。因她比我大两岁,双方父母都反对我俩的婚事。理由是:“古往今来只有男大女小,宁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他们执意要解除我们的婚约,若不答应就和我们断绝关系。亲友说情不管用,同事讲理板着脸。母亲还来队找到我眼含热泪地说:*常儿,你是娘的长子,选错对象就乱了家规违了俗,十里八村的人家都笑话娘哪!*……我俩和双方父母僵持…  相似文献   

4.
谈歌 《档案天地》2010,(6):61-62
三十岁之前,国家粮食紧张,酒少。喝不到什么好酒,多是薯干酒,或是医药酒精兑水的"酒",这些东西喝过不少。那天,酒桌上谈到了喝酒的事儿,朋友笑话我说:"你三十岁之前,不应该算喝酒。  相似文献   

5.
章子怡红了,今年还红到戛纳去了,踌上了那里的红地毯,给国人大长了脸面。可有些媒体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偏听偏信给她找茬煞风景,说她的英语很蹩脚。“闹了笑话”。于是有人慨叹:真是树大招风,人红是非多。  相似文献   

6.
正一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白宫记者,叫海伦·托马斯,逼问过9任总统,进攻性极强,后来白宫特别在新闻厅给她专门设了把椅子,上面用小铜牌刻着她名字,又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奖项,盛誉极隆。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在书里回忆自己职业生涯,曾经感叹美国新闻业的萧条,说"不知畏惧,不带好恶地去报道,美国的新闻人忘了吗?"我自己的经验是,不知畏惧并不算难,不带好恶不容易。好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可避免。只不过,有记者这个身份,会约束人们表达自己好恶的本能,它要求你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而不是看法。  相似文献   

7.
董桥  磬明 《出版参考》2005,(8):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昕,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早已知道自己进入40岁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在年少时,我曾经认为40岁的自己会高尚很多。一踏人不惑之年,人就如同着了魔一般,逐渐对人生产生出许多感悟。40岁的我在待人处事方面变得更加宽容、大度,40岁的我正热衷于成为一个智者。然而,已然迈过40的我,却也仍会被一个风趣的笑话逗乐、仍喜欢玩耍、仍会因被忽视而勃然大怒,这些,似乎从未改变过。  相似文献   

9.
母亲(在电话录音中的声音):你好!我是妈妈。我完全糊涂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护士会告诉你的,她知道我在哪儿,刚才她告诉我了。  相似文献   

10.
爱上一个人,或许很好判断,可是,怎么判断自己不爱一个人了呢?我有个朋友,每次都给男朋友买巧克力吃,其实她自己并不爱吃巧克力,但是每次一起去商场她都会主动给他买巧克力;每次出差,也会给男朋友买好多巧克力回来。但是。某天,当他俩一起去商场的时候,她不再给他买巧克力;她说,太贵了,不买了。  相似文献   

11.
我的同事田小米最奇怪的是为何有人会成"剩女"。在她看来,世界上最常见的这种关系——男女关系都不会搞,学习好工作好有啥用?她不无得意地说自己,就这一个特长,还摆不上台面……田小米有一次当着她老公的面给我打电话,提议"带上孩子出去转转"。机关  相似文献   

12.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3.
13年前.我的女儿辛雨奇只有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突然自作主张给她在幼儿园的两个小朋友陈若欣、周鹤打电话:“你们到我家里来吃饭吧。”  相似文献   

14.
笑话与新闻     
生活中有些人爱讲笑话。往那里一站,神情怡然,开口说道:“我给大家讲则笑话。”然后按他的思路自顾讲下去。不过讲完之后,并未博得在场人的笑声,大出预料之外,遗憾之至。这是笔者不时见到的场面。有些记者深谙新闻之诀窍,笔端多涉及名人。他们认为名人毕竟不多,那与名人有关的一切便是发掘新意的好材料,于是便写名人的家事、婚姻和爱好之类。达娃央宗自从点燃了亚运会的火种之后,全国有不少报纸载文报道她的事迹,她爱跳舞、爱跳绳,爱看小人书,爱踢毽子,爱看文艺演出,爱听奶奶讲故事,其父怎么样,各科考试成绩是多少等等之类,还有某位采访她的记者送了她几盒糕点的事,便随报纸  相似文献   

15.
丹飞 《出版广角》2015,(6):35-35
给一颗甜枣,打一个嘴巴子,说的是命运之于卡森·麦卡勒斯。上帝给了她天才--19岁便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神童》,或许就有自励和自矜的成分,又顺手给了她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炼狱--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吸管》46岁才得以出版。凝视卡森的黑白照片,两个词蹦出我的脑海:傻子,天才。  相似文献   

16.
去看望新做母亲的女友,她向我展示一墙的霓裳艳影,全是梦幻的公主裙、公主鞋、公主发圈。女友说:“女儿要富养。我可不能,将来让一个穷小子,用根棒棒糖就把她给骗了。”我实在不忍扫她的兴,终于温和地说:“你不怕穷小子两句免费甜言蜜语就把她骗了,她还自带嫁妆吗?”  相似文献   

17.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18.
李强 《视听界》2007,(6):113-113
10月27日晚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倪萍臃肿的衣着,拖沓的步伐,松垮垮的表情,让人觉得她真成了“大姐大”了——“大姐大”最早用于黑社会,能在江湖上混到塔尖的女性,基本上已磨灭了女性特征。引起轩然大波的,还不仅仅是倪婶的外表,她现场主持时一连串不得体的笑话,让我瞠目结舌:“李冰冰今年不哭哈!你长大了啊!”“朱媛媛有点像缺心眼。”  相似文献   

19.
知名记者、作家林华女士在《女子读书》一文中说:“一个人在三十多岁以前,应该完成一件阅读上的大事:浏览大量的名著”,因为在年轻时接受名著的熏陶,“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洗礼”,“会给你带来一个比较高的阅读起点……名著对培养一个人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曾经在十几年中采访过数百位出色的女性,“我在她们身上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经过名著熏陶的人,和没有经过名著熏陶的人,无论她在哪个岗位上,她所具有的境界、她所做的贡献,可能和其他优秀人物别无二致,但她在具体的工作方式和待人接物中,绝对会给人一种特殊的带有文化意义韵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女人,我能说些什么?因为对于她们,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了解得越少.说她们爱慕虚荣,还是说我们对她们的要求无法满足?说她们缺乏时间观念,在约会总是迟到,但这个毛病不正是我们惯出来的.说她们丢三落四,有时甚至把自己丢了.说她们没有方向感,因而时常迷路.有个女孩曾亲口告诉我,说她有一次下班经过一幢楼房,觉得面熟,走了一大段后,才突然意识到那是自己的家.你也许会认为她在装糊涂,那就让她装下去好了.我更倾向把它当成了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