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占班级多数的中等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成绩和表现平平,不像优等生那样鹤立鸡群,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让人牵肠挂肚,这些中等生被人形象地称为“灰色群体”。“灰色”并不是说他们智力上有欠缺,他们欠缺的其实是一种助力,这种助力既可以使他们信心百倍,又可以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作为班主任,我把它理解为用我的爱心关注他们的现状,关注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群体概念;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的原因、类型及发展规律,并提出了转化“非正式群体”工作的建议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其中对“非正式群体”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工作,对其他部门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 视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 ,会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这种观念和做法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孩子们幸福成长 ,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 ,也是我们的社会和人类得到完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往 ,有助于儿童逐步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因此 ,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今 ,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唯我独享”、“唯我独尊”,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 ,在与他人交往中 ,往往产生“众人为我”的心理需求。与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原则不和谐 ,致使他们在社交中受挫折。为使孩子能很好地走向群体 ,为使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进一步分化,面对汹涌而来的大众消费文化热,知识分子在自身的文化实践中,面临着采取何样的方式、姿态和立场来适应消费社会的文化特征。贾平凹的《废都》在90年代初出现,表明了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放弃了精英意识立场,率先适应消费文化社会的一种投机和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5.
“硅谷”是世界各国新兴技术产业的代名词,在那里集中着一大批特殊的知识人才群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分子的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知识分子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帮助知识分子改变不良生活、工作方式,负起健康的责任,向理想健康状态转移,这是任何因素都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究“掼牛”运动文化生态中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结构秩序以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可以为发挥“掼牛”运动的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其自身的良性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依据。研究以“掼牛”运动涉入群体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架构“掼牛”运动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要素及该运动参与群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各子要素之间的结构秩序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物质、制度、精神与社会关系文化生态环境等四个维度架构“掼牛”文化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信效度;涉入群体获取“掼牛”运动信息的主要路径依次为表演或比赛、电视、网络与人际交往;文化应对策略上,绝大部分采取文化整合策略;最后,从构建的“掼牛”文化生态模型判断,物质与制度文化生态纬度对涉入水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对促进“掼牛”运动发展,丰富民族体育文化测量工具,充实民族体育文化研究范式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笔者就四川省知识分子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有关情况的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知识、体育与健康观念、锻炼情况及要求、体育消费态度及消费倾向等内容,通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四川省知识分子群体对全民健身的认知、行为、态度、需要和倾向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向当地体育决策部门提供有关数据和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格具有独立性、依附性双重特征。他们是国家的服务者;应当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加强自身修养,扫荡依附性,高扬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白话文以国语奠定其身份是北洋政府主导下的官方话语、《新青年》同人实践的知识分子话语、具有进步意义的商业媒体话语、国粹话语等多重话语博弈的结果。后来者如“学衡”与“甲寅”诸人反对白话文时,涵括白话文学的现代白话文已取得知识分子、官方、民间多重支持。具体研究之中,又可将知识分子话语、商业媒体话语和国粹话语合并为与官方相对应的多元并存的社会话语,四者既存合谋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经说过,有一种流氓专拿粪扫帚打人。王张江姚“四人帮”就是这样一伙超级流氓。他们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用最恶毒、最下流的语言咒骂革命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诬蔑为“臭老九”,把他们同资产阶级划等号,就是这帮用粪扫帚打人的害人虫泼洒出来的污秽。“四人帮”为了把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划等号,编造种种谬论,制造混乱。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就是资产阶级。这是“四人帮”把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划等号的头一个论据。“四人帮”故意混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政治态度的区别,把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但政治上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革命知识分子一律斥之为“资产阶级”。早在一九六八年,姚文元就在一篇文章中,别有用心地把我国广大革命知识分子说成是  相似文献   

11.
摘要: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兴衰是该时期武术发展轨迹与特征的历史观照。运用职业社会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从业者群体及其生存活动为研究对象,梳理武术从业者群体的变迁脉络,提炼其内在逻辑,为当代武术发展提供历史镜鉴。主要结论:1)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职业活动呈现“生存挤压与社会低位”的总体特征,该时期的武术发展呈现冷热交替与高低起伏的历史特征;2)其群体的职业流动呈现“官方→民间”的特点,其群体的武术技能呈现“地位重要→地位冲击→地位挤压”的特点;3)其群体主要集中在社会底层,并带有一定的江湖文化色彩,社会地位低下;4)官方和民间是其群体生存活动的双重渠道,也是武术传播的双重渠道,应充分发挥民间渠道的力量推动当代武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长于“文革”的诗人 ,是一个陷于“断裂”状态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现状 ,折射出历史和现实、文学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交互作用。文章从他们与先行、后继的诗人的对比当中 ,寻找“断裂”的具体原因 ,并透视其作为“社会的人”和“文学的人”的两难 ,以及诗艺上的缺项 ,进而提出诗学人学的几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管理中,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制度化管理,一般来说会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益,即在充分挖掘每个教师深层潜力上,还需要进行“人格化管理”.所谓“人格化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从人格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关心、信任他们,使其潜在能量得到自觉充分的发挥.教师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在整个社会中,其文化程度、觉悟程度、受教育程度、道德修养等相对来说比较高.虽然他们有“清高”的一面,但是更具有自觉性、自尊心、事业心、责任心较强的优良的心理品格.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属于知识分子的教师,在一定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后,他们的需要就会向高层次的精神和成就方面的需要发展和追求.因此对教师实行“人格化管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挖掘其内在潜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泽潞商帮”主要是指明清时潞安府和泽州府的地域性商人群体。他们是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晋商”范畴,但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而有别于其他晋商。本文对两个时期泽潞商帮兴起的缘由进行分析,具体从盐、铁、绸三个方面,探究其产生、发展的历程,然后将泽潞商人与其他晋商兴盛的原因进行横向比较,说明泽潞商人群体兴起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珞遥的《平凡的世界》写了近百个人物,按照他们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命体验和历史承传的不同,可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形象群体:以孙少安为代表的农民群体;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知识青年群体;以田福军为代表的政治群体。本文试从个性与共性两方面分析这三个不同的形象群体。  相似文献   

16.
行政权力的“正义”地位与学术权力主导地位,是构建和谐高校权力系统的前提,而大学权威结构层次划分不合理、高校资源行政“计划”色彩过重、知识分子分化是导致学术权力弱化的主要原因。学术权力主导地位的确立,必须以教师的自主性为基础,以物质“硬环境”与文化“软环境”给与学术群体优势地位为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秩序和稳定危害巨大,其中尤以泄愤性群体性事件为最。泄愤性群体事件与其他因直接利益相关引起的群体事件不同,泄愤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是政府在长期行使职能过程中"理"的丢失的必然结果。政府只有以社会公平为基础,泄愤性群体事件才能从根上得以预防和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真”的学术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以学术为志业”竟成了不合时宜的虚妄之谈。要回归“本真”的学术,需要对大学准确定位;大学要与社会诸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崇尚学术自由,实现大学自治;恪守学术诚信,回归“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20.
“剩女”作为一个被社会热议的群体,一直以来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媒介报道中。媒介具有强大的信息环境创造力,它对于某个群体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该群体的印象。究竟是“剩女”这个群体本就具有媒介所呈现的特点,还是媒介在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刻板化的“剩女”形象?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新京报》和上海《东方早报》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媒介在对“剩女”群体进行报道时是如何构建其形象的,从而探究大众媒介报道中对“剩女”群体的污名化倾向,并对媒介今后的报道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