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并评价《狼图腾》小说的自身价值,试图从比较文学民俗学的角度揭示《狼图腾》中处处显现的伊底帕斯情结和草原民族敬畏和崇拜狼图腾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阐释学上的分析研究,认为这首民歌在焦、刘爱情悲剧的叙述中,客观上反映了东汉末年纲常伦理"礼崩乐坏"和婚姻观念趋于开放的社会现实,因而《孔雀东南飞》又是一曲汉代纲常伦理将倾的挽歌.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一部先秦经典,具有哲学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民俗学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除此而外,《周易》对个人修养心性也起到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源于生活,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服饰反映当时社会的特征。小说中刻画的不同人物通过不同服饰的映衬,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作者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水浒传》囊括了社会各阶层中的人物,从社会最底层到最高层对其中许多人物进行了重点刻画。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女性服饰。从服饰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水浒传》。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为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食谱、药材、礼仪和服饰文化都提供的很高的研究价值。《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服饰及其用料、刺绣等描写,以其品种多、色彩和样式的丰富多彩而令人惊叹。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服饰大观园。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悲剧史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释了悲剧的理论,他对悲剧的情节似乎"情有独钟",将其列于悲剧六大元素之首。《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亦是著名的悲剧。本文将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对《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加以分析,试检验情节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语言民俗学可以说仍处在起步阶段。黄涛先生的《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作为一部语言民俗学的专著,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书也荣获中国文联第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是语言民俗学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古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现有多个英译本.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理论"脚本"移情"等认知诗学理论,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字词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较为全面的文学解读,并对多个英译本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李则纲在《史学通论》中对"历史是什么"(同时,"历史学是什么")以及"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些有关历史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与作为本体的历史或曰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进而对"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做了较为正确的界定,但因受实证主义史学影响,将历史学科的性质等同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0.
西部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是我国西部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它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从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探讨西部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揭示节庆民俗体育地域性、周期性、人文性等特征,并研究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和《奥赛罗》都是由于主人公性格上的原因造成的悲剧。该文从中西民族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不同解读悲剧产生的原因。兼及中西性格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家着力从"发掘人心"的角度,将艺术的笔触探入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用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段,对人物心理纵深剖析,体现了人物心理的真实性、复杂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寒夜》中精深的心理刻画代表了巴金"发掘人心"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统称代词的计量研究,我们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大家"占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历时的角度来看,除了"大家、彼此"与现代汉语的用法相近之外,其他三个词方言意味较浓,因此在语言结构组合的能力上较缺乏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儿》中的"大家"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或使用范围,都比《型》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是从教师主导的角度探讨。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切入,建构企业实践"三段论"+游戏化教学+校园科研课题+创业大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对当前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不仅反映了汉代的诗歌艺术成就,也是汉代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上至贵族下到平民的生活均有反映,这为研究汉代的物质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诗中丰富的服饰词语反映了当时丝织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服饰工艺的高超程度,具有汉代特定的文化内涵。《陌上桑》是《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对《陌上桑》中涉及到的汉代女子服饰词的考释,可以了解东汉女性服饰原料、形制、礼制等古代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6.
苗族服饰包括服装、服饰品、装饰、图案、服饰材料、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内容。从民族服饰中寻找出造型结构特征、材料及加工工艺、服饰图案、服饰配件等服饰要素,探讨将之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的方法与途径,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故事新编》中"油滑"现象的分类探讨《故事新编》的体裁定性问题。对《故事新编》中存在的两种"油滑"进行了阐释,分析两者各自的成因及优劣;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故事新编》中八个单篇的体裁并给出个人的体裁判定。  相似文献   

18.
《玉米》系列作品是毕飞宇的代表作。文章回归小说文本的阅读效果,从读者接受角度探索《玉米》的"世俗化叙事"带给读者的阅读魅力,分析深层命题的世俗化和陌生语言的日常化等"世俗化叙事特征",由此挖掘毕飞宇创作民间性的一面,关注毕飞宇创作由先锋走向世俗的个人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探讨集中于从宏观的角度转述、解读和阐发西方变异社会语言学派提出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果:一、从语言的本质出发,阐明语言变异研究的价值;二、从语言研究科学性的角度阐明了语言变异研究的重要性;三、对"变异"与"变化"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