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青铜礼器多是祭祀之器,商周人观念认为要沟通人神,必须依靠民间有异能者,即巫觋,而巫觋通天地要依靠一定媒介,动物就成为最早的媒介。商人以玄鸟为祖,其祖神合一的观念就决定了鸟不可能担当媒介物,故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不可能大量出现。西周祖先起源上有鸟类的护佑,其祖先又不是玄鸟,故而在西周时期青铜器上大量出现以风鸟纹为主题的纹饰。  相似文献   

2.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出现大量玉石人像,雕琢成巫觋事神的形象,既是巫觋作法的法器,是其通神的工具,又是巫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淮安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以铸造精良和纹饰精美而著称,是江苏省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地级市之一,许多铜器为全国考古发掘中所仅见,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重要出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四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产生的土壤,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西周礼乐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探索早期中国文化首先要梳理“三代”文化的根源。夏、商、周作为三代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包容连续性的发展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基本方式,同时三代文化从“尊命”“尊神”“尊礼”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古代文化从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的漫长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5.
主人之身份。就墓内西侧额部有刀痕非正常死亡的小孩骨架作人殉,就足以说明当时产生了贫富差距,有了压迫被压迫、奴役被奴役的关系了。有人认为墓主人为巫觋。我们认为如是巫觋也不是一般的巫觋,而是一种有特殊身份和权势的巫觋。况且墓主人不是女巫,而是男觋。从45号墓主人身份及迹象可看出当时社会已经超越母系氏族社会了,当时不仅已进入父系社会而且已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从45号墓的原始天文图来看,此墓可能是伏羲墓;原因有三:第一、伏羲生于濮阳而死后可能要叶落归根葬于濮阳,如《太平御览·七八》引《诗含神务》云:“大迹…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社会,巫觋较为流行,他们遍布于朝野上下,按服务对象分,有宫中巫官、社会巫觋的不同;按营业方式分,有专业、兼业之别;按社会活动的性质分,有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宫中巫官是在皇宫里活动的巫觋群,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国家祭礼,为统治者提供神事服务;专业巫觋是社会巫觋的一种,指那些专门以营业为目的巫觋群,他们一般具有市籍,主要在市场上营业,有的与乡吏相勾结,诈骗百姓钱财,因此,受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在仕途上受到身份限制,当时的巫觋大多属于此类;兼业巫觋也是社会巫觋的一类,他们除了与专业巫觋同样从事巫业以外,还从事于其他行业;政治巫觋则是指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并取得相当的社会影响的专业巫觋,是巫觋对汉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类  相似文献   

7.
帝、天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异源到合一,是帝、天关系演变的基本线索。帝之原型是商人的祖先帝喾,天之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天鼋,二的演变轨迹相同,都由氏族祖先神变为华夏至上神。帝、天的本质共性是:皆原始父家长权威在神界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远古部族英雄崇拜的投射和提升。周代帝、天融合,但帝、天的融合并非在西周立国之初突然发生,而是自商王朝鼎盛之时小邦周对大国商的化歆羡和化认同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代,每一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将其奉为“祖先“而加以崇拜。文献中关于“玄鸟生商“的传说,说明商族人的图腾就是“玄鸟“。这一传说自商周至秦汉虽然有所演变,但传说的主题始终没有改变。即人们始终把玄鸟作为商族的图腾,认为殷商王朝的始祖契是由玄鸟所生。契之前无父而生,契之后子孙相承,反映了商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过渡的真实史影。  相似文献   

9.
江淮与皖南一江之隔,地理切近。考古所见两个区域在商、西周与春秋青铜器的数量上有不同的表现:江淮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较皖南的要多,前者受商文化影响更深;江淮发现的西周青铜器数量则较少,皖南却很多;春秋时期,两个区域的青铜器数量则相对平衡;皖南发现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数量有一部分当是江淮族群迁徙携带而至。  相似文献   

10.
商王朝出于祭祀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颂歌,这些诗歌在商朝灭亡之后,经过商之后裔宋国乐官和周王朝乐官的保存而得以流传下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周代宋国所保存的祖先乐歌在流传过程中已发生变异,甚至残缺不全,至西周晚期,乐官正考父以周太师所保存的商代诗歌为范本加以校正。正考父只有校《商颂》之功,而无作《商颂》之说。今本《诗经·商颂》为商人旧作,它是商人众多诗歌的一部分,这些诗歌是周太师在旧商作品中经过筛选之后收入《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11.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饰具有对称、均衡、节奏感和象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取得的实绩进行鸟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西周青铜器的精神内涵和相称比例关系既符合力学要求,又体现了视觉的美感要求,并向着简单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虚实统一、有无相生中突显了器物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其纹饰以平面表现立体特征,粗细线条表明画面元素的前后虚实关系。雕塑技法使器表平面上表现出浑厚、凝重的立体效果。动物纹饰逐渐简化而富有图案趣味。神秘色彩淡化,纹饰重视抒发性情。西周中晚期金文逐步摆脱商金文的影响,以“篆引”为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走向纯粹线条化。字型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线”的自足性得到强烈张扬,笔墨韵味获得独立,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西周青铜器的礼制化、系列化特色突出,富于秩序感和庄严感。  相似文献   

14.
苗族蜡染的纹样千变万化,然而,一些重要的纹样在蜡染图案中大量出现,并构成了苗族蜡染的母体文化特征。这些典型的纹样不仅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宗教信仰,最重要的是还反映着一个民族背后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湘江和渌水交汇区出土的24件青铜器,融合了中原与江南的青铜技术,其铸造与装饰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证明了湘渌交汇区域是湖南商周青铜文明最早萌发并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淮河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以鸟纹和纤密的蟠螭与蟠虺纹构成韵律感极强的主体纹饰,具有活泼、自由、生动鲜明特点。其纹饰特点的形成是因为东周政权对本地区统治力的减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淮河中游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形成了这里青铜纹饰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8.
周代金文中的“肇”字,汉人作实词解释,定义为“始”或“敏”,但何以如此,语焉不详。近人杨树达氏则认为置于语首者为发声虚词。实则,“聿”与“始”义接近,由引申而有“始”义,两个义待会合,造成“肇”字,用以表示语言中始的意义。此字不见于殷虚甲骨刻辞,有可能是西周初期新生的字,有当时许多器铭为证。总之,“肇”字在金文中有其实义,并非语首虚词。了解其确切用法,有助于读懂许多具有重要社会史料性质的周金文。  相似文献   

19.
青铜鬲作为礼器的一种,是中华五千年礼制文化的物化,体现着社会等级和政治文化。关于其命名问题,即何谓鬲的问题,学界虽有基本认知,但具体到每件器物的研究上仍有分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对青铜鬲的记载和金文中青铜鬲的自名现象,从形制、花纹、功用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考古出土材料,阐述青铜鬲的命名问题渊源,力图澄清困扰学者的小细节,为以后青铜鬲的基础研究提供可参考之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圆形装饰纹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建筑中有众多的圆形装饰纹样,通过实例分析圆形纹样的含义,阐述了武夷山先民的“天圆地方”观念、“太阳崇拜”情愫以及“和谐圆融”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