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中学生学习策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2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学习策略不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在认知策略上存在显著的阶段差异,初中生在认知策略方面比高中生强。(2)父母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亲对男生过多干涉和限制。(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消极教养方式均不利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4)父亲教养方式比母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大。(5)父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动机策略的影响大于母亲,而母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2.
扇枕暖席     
1.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小孩,在他9岁时,母亲就病逝了,黄香非常悲伤,整天思念母亲,乡郁都称他是孝子。 2.母亲死后,黄香与父亲相依为命,他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饮食 4.白雪皑皑的冬天,天气很冷,黄香就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先把被褥弄暖。夜里,父亲睡得非常舒服,黄香很高兴。 3.他做事很细心,对父亲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夏天的晚上,天气特别热,黄香心想天气这么热,爹爹怎么睡得好呢?于是他想了个主意,拿把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到凉为止。 5.当地太守刘护知道黄香的孝行后,就收他做学生,当时黄香才12岁。6.经过不断努力,黄香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3.
父亲和桥     
父亲当了二十几年的民办老师,在53岁那年因身体原因提早回家赋闲了。二十几岁开始从教的父亲,在家乡的山村小学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父亲爱他的学生胜过爱我们兄妹几个。小学离我们家不是很远,但要过一条河。山里经常下暴雨涨洪水,每当这样的日子,父亲总是站在桥头,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桥,再一路护送到学校或家里,最后才和我们回家。那时母亲经常对我们说,家里的事是指望不上你父亲了,他就像家里的一个熟客。父亲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赋闲在家后更是少言寡语。据母亲讲,父亲经常无端地走过小桥,望着远处的学校若有所思。今年夏天,洪水把…  相似文献   

4.
不良逆反心理是指与好的、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对着干的一种心理。学生出现不良逆反心理时,正受某些情绪、观念的支配,很难意识到他正在犯错误,但当老师同学经过讨论,把某些表现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可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不良逆反心理,可分四步。第一步,列举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1.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如气温骤降,某同学正想加衣服,其父亲或母亲说,“再不加衣会感冒的!”这同学偏偏不加了,甚至还会故意脱一件。不良逆反心理严重的同学,以敢于顶撞老师、家长为自豪,事后,他能体验到一种快感。2.与他人、团体对着干某…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新年     
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拢在袖筒里,默不作声…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既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不良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与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如不及时干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品德,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而这一时期的少年,思想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走上歪路。因此,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品行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园里常常会出现一两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幼儿,他们是小朋友口中的“坏孩子”,是家长耳中的“肇事者”,是老师心中的“捣蛋王”。大家时刻将审视的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用贴标签的方式指向他们的行为:无法控制的情绪、攻击他人的动作以及歇斯底里的吼叫……然而面对这些“与众不同”的幼儿,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消除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呢?这就需要我们聚焦一个问题——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该如何认知与矫治。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胆子小,不会爬树,每到槐花盛开时节,母亲或父亲就会帮我准备好摘槐花的工具,如果母亲有时间会和我一起摘槐花。摘花工具一般是一根长长的梧桐枝,或者一根高高的向日葵秆,最顶端用绳子或细铁丝绑上一把短镰刀,或者绑上一个用粗铁丝扭  相似文献   

9.
擦亮心灵的天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概况张XX,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父亲初中毕业,某皮件厂工人,母亲初中毕业,个体经商,因两人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中下。问题概述张XX在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调皮、霸道。自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地喜欢讲一些脏话,因此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更谈不上有一个知心朋友,人际关系较差,经常出现所谓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的恶作剧。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毫无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地欺侮同学,偶…  相似文献   

10.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915名中学生父母因素、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感觉寻求、父母敌意冲突、父亲管理情况、母亲文化、父母体罚子女能够联合解释中学生攻击行为24.5%的变异量;中学生的感觉寻求在父母因素(父母敌意冲突、父亲管理情况、父母体罚子女)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因素既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会通过影响他们感觉寻求的发展进而影响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日本、美国和中国的数千名中学生中做了题为“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调查。日本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亲”;在  相似文献   

13.
无助的爱     
再无话时,她就伸手理孩子的衣领,泪水在脸上无声地淌。他上高二那年,迷上了网络游戏,整天惦记着往网吧里跑,老师没法子了,把他的父母叫到学校来。正是农忙时节,干完地里的活,父亲骑车带着母亲走了30多里的山路,近中午时才赶到学校。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用怯怯的眼神看老师,  相似文献   

14.
马志红 《宁夏教育》2010,(11):73-74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1965年秋天,父亲师范毕业到马家滩镇的一个荒凉的小山村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1967年2月,我出生了,才几个月大,我就被父亲带进了课堂。那时,母亲要下地劳动,没人带我,父亲只好一手把我夹在怀里,一手拿着书给学生上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一天天长大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一项中美日三国的联合调查中,调查组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行了比较,结果在美国、日本两国中学生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必有一位是父亲或母亲。日本的调查结果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的调查结果是:父亲、迈克尔·乔丹、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自己喜爱的歌星、影星之后,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三国联合调查组得出了—个令人心寒的结论——中国的孩子最看不上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旧时的春风不化雨当时针指向21世纪,中国已经迈…  相似文献   

16.
在师生关系中,常见“顶牛”现象。老师要某位学生干某事,他偏不干;老师批评他,他不接受。和老师唱“对台戏”常常是这种“顶牛”现象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攻击性行为,它是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使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范围广、类型多、特征复杂。就范围而言,中学生“攻击”的对象除老师外,还有同学、家长和社会人士。类型主要有需求不满足型、取乐型、迁怒型、模仿型、报复型、病态型等等。其特征有隐蔽性、偶然性、复杂性、组织性、破坏性、仿效性、预谋性和手…  相似文献   

17.
今晚回家     
这是美国的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讲的故事--
  父亲在外面有了女人,便丢下母亲和迈克三兄弟离家出走了。母亲终日哭,回忆着父亲的种种好。圣诞节就要到了,孩子们决定用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的方式找回父亲。寻人启事的内容很简单:请迈克的爸爸在圣诞前夜某时到某商店门前接受孩子们给您的圣诞礼物。为了维护那个男人的尊严,孩子们没有在报纸上提到他的姓名。  相似文献   

18.
不平常的母亲1966年,我上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第一个家庭作业是:弄清楚父亲的职业,第二天告诉全班同学。我回家后马上问母亲父亲是干什么的,母亲说她和爸爸都是科学家。我问她科学家是干什么的。她递给我一把勺子,要我把它扔到餐桌上。我扔出去,但勺子掉到  相似文献   

19.
《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的情景: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他们在林中草地上、野蔷薇旁聊天、看书,温馨和谐。师:天公不作美,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雨。在大雨如注时,父亲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却把雨衣又给了萨沙。我们都被这一幕深深感动了……生: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而直接给萨沙。是不是妈妈不喜欢托利亚?生:作者是不是在写的时候前后考虑得不周密,把托利亚给忘了?生:老师,我在看课外书时看到一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作者也…  相似文献   

20.
隔膜     
时间被凝固了,在那一瞬间,父亲用全身的力气把一桌饭菜泼洒在地上.母亲愣住了,"钱!钱!就知道钱!我们几十年的夫妻,你就这样对待我?"母亲痛心地用食指戳在父亲的胸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