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民族饮食文化独具浓郁高原特色和多元民族特性,作为地区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相比,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近年来,青海民族饮食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也逐步成为营销青海形象的重要方面。在文化品牌学的视角下,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研究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不仅可以塑造和发展青海民族饮食品牌,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及附属产业效能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地区优秀传统民族饮食文化,将其延续、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食育”虽在国家课程层面没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小学教育,但在2022年版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劳动等课程标准中处处都有“食育”的身影。本文提出以融合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学校教育特色,充分挖掘“食育”课程资源,通过开展项目式“食育”主题活动,从“学餐桌礼仪”“探饮食文化”“践劳动之行”“育美好品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饮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观。  相似文献   

3.
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陶瓷大学詹嘉教授沉潜于陶瓷饮食器具和饮食文化交流研究,在食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卓然成为一家。其学术贡献与成就主要表现在:明确饮食器具是食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食学瓷具研究范式;全面探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视野宽广,思考周密;基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视角切入饮食器具研究;观照现实,倡导和推动中国陶瓷文化景观学、陶瓷遗产廊道学。詹嘉先生为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是当代中国食学研究独树一帜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5.
<正>[专家简介]周永河,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民俗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饮食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坚持对韩中日三国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东亚饮食相关文章。著有《饮食人类学》《美味世界史》《置辩饭菜》等。[编者按]周永河教授是韩国知名的饮食文化学者,长期致力于对东亚地区饮食文化的考察和整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出版了《泡菜的文化人类学研究》(1993年)、《饮食战争文化战争》(2000年)、《绘画中的饮食,饮食中的历史》(2005年)、《东亚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现在》(2009年)、《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看韩国的历史与文化》(2011年)、《餐桌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包头地区的民俗文化是和饮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饮食词语是研究饮食文化的关键。本文整理了包头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饮食词语并展开讨论,探讨了饮食词语蕴含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7.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中已经付诸于实践,可以对食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同时,文化人类学提倡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对饮食文化研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凡十 《考试周刊》2013,(75):13-14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9.
饮食文化研究是由形而下的日常饮食生活活动和事像入手,把百姓习以为常的饮食生活上升为形而上的文化理论和哲学思想。姚伟钧教授不仅注重中国层面的饮食文化研究,更注重国内的区域饮食文化研究。他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透过区域饮食表象研究其文化内涵,总结区域饮食文化发展规律,致力于建构区域饮食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是一部体例较为规范的学术著作,选取的是当代食学的重要分野——文学饮食研究领域,此书为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透过五部于20世纪40—80年代由美国南方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饮食书写探讨美国南方社会,研究其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社会交往和人情世故、身份认同和社会层级、地区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演变。另一方面,总结了文学饮食研究的价值和难点,即基于田野调查法,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食物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是值得尝试的研究路径,同时从海量文学作品中挑选合适的材料是文学饮食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文章着重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寻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将会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隐喻及转喻相关理论的理解,本文将对饮食行业烹饪行话的形成依据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过程中的认知理据。饮食文化与心理学及文化研究关系密切,因此本文还将从从心理及文化维度探究影响烹饪行话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饮食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饮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中西两家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社会背景及相异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对立"在两方的饮食文化中有显著的体现,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能有效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人类离不开饮食.中华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精、美.情、礼”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在21世纪这个追求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先民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资料,使我们看到了祖先的饮食习惯和方式,在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形成了饮食文化,这一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礼"进入饮食,由"礼"来规范饮食活动。从《诗经》中的饮食礼仪活动和饮食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来讨论《诗经》中的饮食文化,能使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3 “食”(饮食)与“色”(男女)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内容,即使在禁忌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与意义。从“食色,性也”,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古语即表达着古人对这二者的理解。但在实际的社会进程中,上述理解却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扭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的“食”与“色”愈来愈成为违悖人性、压抑生命的东西。在老舍关于北平市民生活的小说中,他不无深意地从饮食、男女这关涉人类存在的两大支点入手,考析北平文化和这种文化所养育的灵魂,思考民族精神再造的问题。“夫礼之初,始自饮食。”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围绕着“饮食”的制作方法繁盛,而且因“饮食”而起的礼仪也内容博杂。仅是在如何“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饮食文化追本溯源,几乎可与文化源流同步。文化的地位决定了饮食的地位,而文化的地位又取决于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社会经济,才能产生发达的文化,发达的文化又必然地孕育了发达的饮食文化。因此,饮食文化又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该段历史的经济文化特质。河洛饮食文化是指在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洛水流域(包括伊、洛、檀、涧诸河)这一地区产生的饮食现象,“洛阳水席”则是产生于洛阳地区的一种筵宴。该筵宴因其洛阳地方风味浓厚加上道道菜不离场水和流水般的上菜程序而被人们誉为“洛阳水席”…  相似文献   

18.
贡佳  耿非非  周瑾 《考试周刊》2014,(97):21-21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材料、外形、来源和类别方面都有区别。文章主要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解释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饮食方式、规范、餐具等方面的不同,并且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加深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从而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饮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它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饮食技巧和风俗。俄罗斯饮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成为民族语言财富的一部分。下列食品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的饮食传统及风俗,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风味”。  相似文献   

20.
彭毅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14-16,21
饮食是无声的文化,它是一种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为社会整体所集体认同的饮食观念和行为,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对汉阴饮食文化生成机制、饮食结构及类别、饮食礼仪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展现了汉阴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