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本文从被淹没的文学史料入手,对伪满洲国时期大型文化综合杂志《新满洲》进行个案梳理和分析,详细考察《新满洲》杂志7年的编辑流程,清理出杂志的真实办刊策略,细说其刊载的文学作品的形态,以此来揭开那幽暗时空中的文学一角。  相似文献   

2.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后,大批东北作家逃亡到华北、上海等地.他们在他乡同样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时常以故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文章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例,考察辛嘉、吕奇、戈壁、梅娘、王则、共鸣等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作品中关于故乡的想像,以此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缺失的这部分东北作家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8,(4):25-3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军事事变,强行占领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从其建立到消亡,自始自终都是在日本操纵下的傀儡政权。而伪满时期的协和会,则是日本殖民东北,建立傀儡政治的另一机构。协和会在伪满洲国宣布禁止政党政治的同时,却得到日本关东军的支持,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相关机构,俨然成为伪满洲国的"执政党"。满洲协和会则是伪满傀儡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日本军事占领中国东北后,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文化上欲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新满洲、新国家、新国民,进行了系统的文化统治,这种文化统治的核心就是建构伪满洲国的国民意识。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表明,建构所谓的伪满洲国的国民意识只是当权者的一厢情愿而已,规训的文学活动,或者走向与当权者意愿无关的文学活动,或者离开了文学无法起到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大北新报》由日本著名报人中岛真雄于1922年10月1日创办于哈尔滨,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大北新报》在日本殖民者大力扶植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北新报》也为伪满洲国的殖民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该报积极迎合日本殖民者奴化宣传内容,刻意地歪曲、亵渎中国传统儒学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日本殖民者毒害东北民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坛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和研究开始于1920年代后期,而中国文坛的主流文学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意识流文学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的有意味的"误读".从1920年代基于"现实主义"追求的曲折认同,到1930年代阶级批判式的彻底否定,再到1940年代在二次大战背景下的基于艺术本体认同的急切呼唤,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文学译介与接受可谓一波三折,其中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强权能约束人的行动,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文学是人类的心灵产物,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的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心灵史,有自己的文学。本文从被淹没的文学史料入手,梳理出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不同文化身份的作家群落及其创作情况,较清晰地绘出其文学地图的经纬。  相似文献   

10.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发源于中国“五四”新文学,并且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不但有大批中国著名作家南下参与了新马华文文学的建设,而且新马华文文坛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当密切的关注.可以说,从新马华文文学诞生之日起,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介绍、评论和研究的文章,在当地的报章杂志上就层出不穷,这些文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东南亚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早以"史"出现的两部主要属于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史专著,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尽管其文学史观明显受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影响,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立不倚的学术品格和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又使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胡著,得出许多创见,并以其长久的学术生命力或明或暗地参与了与其后逐渐建构起来的近代文学史的对话,为推进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全面和公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已是目前学界公认的20世纪两大文学思潮之一。论文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概念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并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同时从同质同构关系和继承的超越两方面对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作了总结梳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有着一些相似的创作动机和意图,形成了女性与自我、女性与爱情、女性与社会女性与命运等较为固定的创作母题,并附丽了中国化的浓重色彩。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和俗文学之关系关涉文学规范的调整和文学史的书写。从两者“二项并置”中检视以往文学经验,在文学文化学的整体视野下寻求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世界视野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自觉追求,文化之维的审视能够有效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使研究价值得以延伸。比较视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十分显著的方法论意义,“越界”意识赋予研究者更大的精神自由度,彰显文学研究的人文内涵。注重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的考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文化汇通价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对它的研究,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应该是整个20世纪。60年的研究又可分为前30年和后两个15年。在这三个时期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由社会政治化范式向精神文化化范式再到个体审美化范式的转变,这从鲁迅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撰中可以看出来;而新的问题意识的生发,则是在现实学术需求中发展诸种范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当代文学课对留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以中国文学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普遍存在重古代文学轻现当代文学,而现当代文学中重现代文学轻当代文学的倾向。事实证明留学生对当下中国的现实和鲜活俗白的语言最感兴趣,不论从语言难度还是内容呈现方面考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都应该先由当代文学入手。而当代文学部分,要加大新世纪文学教学比重和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