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考察清代的扬州书院教育是探索扬州党派的一个切入口。扬州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的掌院中,有些人又是盐商的上宾,盐运使的幕府中,有些人是著名的学者。扬州书院的经费,有两淮盐政、盐商的资助,束修、膏火皆优于其他书院,吸引了著名学者来扬执教,优秀学子来扬求学。这样难得的历史机遇,是扬州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办学模式。扬州书院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扬州学派就是以扬州书院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扬州书院的建立和发展得力于扬州盐官和盐商的共同努力。独立学院是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项创举,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扬州书院和独立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不昧浅薄作一简单探讨,以期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书院教育对扬州学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学派中人多数接受过书院教育。书院为他们安心就学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治学环境;书院教育的师缘、学缘关系为他们日后的治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书院的学风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他们的治学风格,熔铸了扬州学派整体的学术特征。书院教育是扬州学派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扬州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初兴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乾盛世,扬州书院步入发展的黄金期,衰落于嘉庆、道光后.书院教育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学子自学能力,营造开放与论辩的学术氛围,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造就了大批真才实学者和学识渊博的师资,并为科举输送了大量人才.扬州书院对丰富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理念,不乏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王闿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壬父,号湘绮,室名湘绮楼。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清咸丰举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曾应聘在肃顺家教读。继入曾国藩幕府。后被四川总督丁宝桢延请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又为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清末  相似文献   

6.
严廷中是清代嘉、道间云南著名诗人,少时随父仕宦,后出官山东莱阳,四十岁时暂居扬州、江宁,之后曾主讲家乡书院,晚年再官莱阳,殁于莱阳。严廷中与高密诗派诗人交往密切,十分推崇前辈诗人袁枚。其《药栏诗话》收录了父辈师长和其在武昌、扬州时结交的诗友诗作,反映了他论诗以柔为主、以真为胜的理念,和对"温柔和平、缠绵典雅"诗风的欣赏。作品对认识乾嘉扬州诗坛人文景观、清代女性诗人群以及清代云南文学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叶的姚鼐,是我国古代成绩卓著的书院教育家,一生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和江宁钟山书院,其思想影响中国教育界和文学界200余年,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实为罕见,然而学术界并不重视对他的研究。本文就他40年来书院教育实践及其经验和思想作了初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书院是中国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书院教育虽然以科举为目的,但是古代一些书院还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建树的杰出人才。清代扬州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当地盐商雄厚的财政支持。这些重要条件给书院学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以后形成清代扬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两汉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幕府的公府化,一是公府的幕府化,公府与幕府相互纠结,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即对《晋书·职官志》中的相关材料进行辨析,考证了两晋时期公府与军府的层级及机构设置问题,勾勒了此一时期政治形态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书院多以文史、义理、辞章而名世。然偶亦有以武学著者。有人认为仅在辽宁有一所武书院,我则认为明嘉靖间有南北并立两所武书院。 其一为九江肄武书院。据《嘉庆九江府志》载该书院设在九江府城东九江卫门内。嘉靖五年 (1526),江西提刑按察司备兵九江分巡副使何所建。 何,字辅之,江苏泰兴县人,宏治十五年 (1502)进士。先知浦城县,后擢监察御史。征蜀为监军,曾谕散敌兵数万人。调广西兵备副使,以安抚瑶、壮少数民族,通粤西水道,进南京太仆寺少卿。复调江西,为按察司兵备副使,分巡九江。后致仕。何虽为文士却长…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讲江西于唐代有书院七所,现在看来还有两所。一所在南昌市西山天宝洞,由睦州分水县人施肩吾所建,名石室书堂或施肩吾书院。一所在宜春市南仰山之北麓,宜春人郑谷所建,名仰山书堂或东庄书堂。因其曾任都官郎中,书堂亦名都官书堂。此两书堂后发现,有补于书院史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受宋代书院之风的影响,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考中进士的邓符协在致仕后移居东莞县屯门镇桂角山下的岑田(锦田)村,眼见锦田虽然风景优美,但文化落后,教育欠发达,故创办了力瀛书院,首开深圳地区聚众讲学开了先河,在深圳地区培育了不少英才,发展了地方丈化教育。自力瀛书院后,新界各大小乡村纷纷设立大大小小的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令当地文风大盛。  相似文献   

13.
百泉书院始建于公元951年,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模式,给中外教育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宋末元和明末清初的两个历史时期,百泉书院作为全国的化教育中心、全国三大最高学府之一,地位特别重要。研究和探讨百泉书院两次复兴的沿革和教育规律,对于当代的大学改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天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北宋百余年而繁盛不衰,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应天书院不但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书院发展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天书院的前身为后晋戚同文讲学的睢阳学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获应天书院赐额,书院日益官学化。北宋时期,应天书院位于州(府)治东,明代嘉靖年间,御史蔡叆改建社学为应天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郑三俊于万历二十九年建宋范文正公讲院,可以看作是北宋应天书院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而书院繁荣的社会基础是民间的绅士,他们兴办地方学务,既是书院创建的倡议者、书院教育的主持者,同时也是书院经济的资助者,对书院教育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具有学校功能的书院,有"聚书"、"聚徒讲学"和"习礼"这三个"要件".乃古代"留意斯文之地方贤士大夫"所为的一种学校模式.其产生的年代曾长期有争议.建于唐代的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于二十多年前,在江西已发现有确实的证据.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义门书院)史料的发现,已使书院起始于唐代成为中外教育史学界的共识,而后又发现了多处,如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都官书堂等等.近年有人又提到了丰城的罗山书院、进贤的栖贤书院亦建于唐代,然而这两所书院当时(唐代)是否已具有学校性质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8.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界出于对新式教育形式的反思,开始探讨书院这一传统教育形式。此后,书院研究连绵不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书院研究走过了七十年,其间虽经曲折,但学者们在书院文献整理、书院史、书院制度研究、书院与文化研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书院研究推陈出新,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书院研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增强问题意识,以推进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安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提升公安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发展。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针对培养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及家庭环境,思政工作者根据不同对象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创造多元发展的文化氛围,切实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预备警官和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