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下面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特意对该文段中杨二嫂的分析,请仔细品味:“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豆腐西施”是用年轻美貌招徕顾客吗?“豆腐西施”是带褒义还是贬义色彩的称呼?一、与课本对话师:文中几次出现“终日坐着”,表明她安分守己,笃操家业?这与后文的什么对比足以说明先前杨二嫂物质生活好,用不着四处奔波谋生?生:出现两次。这从与后文“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来每日必到”的对比中足以说明。师“:擦着白粉”意味着什么?教参中说“豆腐西施…  相似文献   

2.
刘静 《考试周刊》2011,(58):24-25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为了生存,她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丽来招徕顾客.“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对同一个人,从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称呼,在修辞上称为“异称”。“异称”辞格运用非常广泛,并在表情达意上具有多方面的效用。描绘人的特征:形神毕见,如睹其人鲁迅《故乡》里的杨二嫂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杨二嫂年轻时人家称她“豆腐西施”,那是因为她卖豆腐且“擦着白粉”,白白嫩嫩的,长得水灵,像“西施”似的美丽动人,由于她,“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后来年纪大了,却成了“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  相似文献   

4.
<正>杨二嫂是《故乡》中的一个人物。文中刻画她的笔墨虽然不多,却隐含了许多信息。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而且终日坐着……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这段话介绍了杨二嫂年轻时的一些情况:杨二嫂居住在乡镇上,是我的近邻;她是一名手工业者,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文中的杨二嫂,人们大多认为她是一个庸俗自私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二十年前的她年轻美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用自己的美貌招徕顾客,因而她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她成了“豆腐西施”,花瓶;二十年后,当她的青春已逝,美貌  相似文献   

6.
豆腐西施     
豆腐,软弱也;西施,美丽也。“豆腐西施”,何物哉?勿急勿急,让我来解释。我家就有一位现成的“豆腐西施”。who?本人也。我,有着虚弱的身子,这都要归功于本人平时不锻炼身体,好睡懒觉。夏、秋两季暂且不谈,春、冬两季是我的病的多发期,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除了为人们塑造了小英雄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外,还勾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的美丽形象。说杨二嫂是美丽的,主要是因为杨二嫂作为“豆腐西施”而言的。  相似文献   

8.
瑶瑶走进一家豆腐店,买了块豆腐尝了尝,觉得味道不太对劲。于是她问店主:“这豆腐怎么没有上星期的好吃?”店主说:“怎么可能?这就是上星期的豆腐!”上星期的豆腐@李佳乐!31300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庆同小学六〈1〉班  相似文献   

9.
《故乡》中被称作“豆腐西施”的杨二嫂是一个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的形象。作者怎么会想到给小说中的人物加上“豆腐西施”这么一个特殊称呼的呢?有人发现晚清小说《何典》中就有“豆腐西施”。(见《语文月刊》1989.3.孟宪爱文)查张南庄的《何典》(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问世早于《故乡》43年。但鲁迅在1926年5月25日为刘半农校点的《何典》所写的《题记》中称:“我知那名目,却只在前两三  相似文献   

10.
解泽国 《学语文》2002,(1):23-23
关于鲁迅名作《故乡》中青年杨二嫂的形象,众教参的有关分析基本上都认定她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我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一、“豆腐西施”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号吗? 如果杨二嫂年轻貌美且“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就断定她是招徕生意的广告,因而认定“豆腐西施”带有侮辱的意思,未免失之肤浅。少妇杨二嫂“终日坐着”,说明她家境富裕,养尊处优,悠闲无事;她“擦着白粉”,说明她作为少妇天然爱美,适当打扮而已,决不是为了招徕生意。她的形  相似文献   

11.
雷琼 《华章》2013,(23)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代表作中《故乡》中塑造出的人物,是一个上世纪20年代典型的妇女。记忆中的杨二嫂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人都叫伊为“豆腐西施”,眼前的杨二嫂已经不施脂粉,颧骨突出,瘦的像图画仪器中的圆规,杨二嫂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所造成,本文主要从杨二嫂的变化中窥探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枷锁。  相似文献   

12.
《故乡》里杨二嫂这个人物,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说的:“作者对她身上的各种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所以用了漫画的笔调,绘其形,摹其声,然而作者对其处境也是同情的。”根据这种说法,杨二嫂似乎是个反面人物。对这样一个人物,究竟应该怎样认识? 其实,杨二嫂和闰土一样,“二十余年”后,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她“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可见她原是很本分的;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这只能理解她生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小交通员》一课中,“把豆腐钱给我吧”这句话是立安用来应付敌人的。联系下文“我爹病了,叫我来收18号的豆腐钱”,我认为应理解为:这样使敌人认为立安是豆腐店老板的后裔。可是《教育参考资料》解释  相似文献   

14.
“豆腐西施”过着屈辱的生活吗?教了十多次《故乡》,使用了新旧几种教参,总觉得对“先前”杨二嫂的形象分析欠妥,不妨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以便与同行们商议,正确与否,敬请斧正。旧教参(1987年版)这样分析:“年轻时,她曾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或生意的广...  相似文献   

15.
1.清代,某年,一个夏夜,北京一家豆腐店的老板,而对一人堆没有卖掉的豆腐直发愁。2.“哎!又要变酸了,扔了  相似文献   

16.
胡云讲述第一个故事清白豆腐“怎么连年夜饭都少不了豆腐!”我不满地对妈妈抱怨道,“一年到头天天都有豆腐,也不嫌腻味。”“豆腐不好吗?我和你爸都吃了快三十年了。”妈妈夹起一块豆腐放进我的碗里,“豆腐富含植物蛋白,营养又美容,你没听过‘豆腐西施’一说吗?”“可问题是,我跟着你们,已经吃了十多年的豆腐,那是多少块豆腐啊!”我做了个鬼脸,把豆腐夹回妈妈的碗里。“我怎么不觉得腻味呢?豆腐有好多做法,豆腐干、豆腐乳、炸豆腐、麻婆豆腐、豆腐鱼……奇怪,我和你爸都那么喜欢吃豆腐,怎么到你这儿就基因突变了?”“谁规定爱好也要遗传?”…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1907年因清政府通缉,流落德国,后转至法国。在巴黎,蔡元培很快见到了正流落在那里的同盟会员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他们非常尊重和信任蔡元培,大家在一起无话不说,亲如兄弟。但是,四人中除张静江外,都是穷书生,生活十分艰难。蔡元培听着大家的诉说,一脸愁苦。过了一会儿,蔡元培灵机一动,对大家说:“我们在巴黎办个豆腐店如何?”蔡元培在家乡时爱吃豆腐,到巴黎后未见到一家豆腐店。于是,大家一合计认为:办豆腐店本钱小,在巴黎是  相似文献   

18.
妈妈跟许多女人一样能干.爱唱歌,爱打扮。年轻时.她被称作“豆腐西施”,大街小巷地吆喝:”豆腐,卖豆腐!”天生一副好嗓门.连这样的叫卖声都能让耳朵舒服.豆腐好吃,自然生意也不错。这点小手艺能养家糊口.能像唱歌一样地锻炼嗓子,豆腐还能美容养颜,剩下的豆腐渣也可喂猪,自然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再别臭豆腐     
的我走了轻轻的来轻的挥手粉︸泰作别亮豆腐店那油锅中的亮豆腐灵海中的见壳‘喷香的味道在我心头_荡漾黑皮里的白肉嫩嫩的在嘴里蠕动在亮豆漓店里~我甘愿被“熏陶”那亮豆腐上的尸些不是韭菜,是葱操碎在豆腐间沉淀着葱花的香那里逃?夹一块亮豆腐向嘴里更深处进攻满嘴“香味,,‘散发在说诺时瞬间但我不能说砖_这会影响别人的食欲朋友们也会为我沉默沉默也是因为亮豆腐悄悄的我未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神_一悄悄易垮表份块灸草腐抓贼—!再别臭豆腐@石婧!湖南  相似文献   

20.
豆腐缘     
我对豆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从未品尝过山珍海味,但是我从小就知道,有一种爽滑可口的美食,叫豆腐。那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它朴实却蕴含着诱人的魅力。一块块豆腐,似冰雕如玉砌,洁白无瑕,晶莹剔透,一缕缕清香直沁人心脾,叫人忍不住要品一品,尝一尝。于是,我不禁想起我那朴实、勤快做豆腐的妈妈。或许是与豆腐有缘,人到中年她依然长得清秀白皙,宛若“豆腐西施”。每当“咯吱———咯吱”的磨豆腐“晨曲”把我从“豆腐梦”中叫醒,看到喝饱水,胀着肚子,闪着金光的黄豆在石磨上活蹦乱转,每当看到石磨里汨汨地流出乳白色的豆浆,然后煮熟时;每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