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赵丕杰 《新闻世界》2010,(6):210-210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这条成语使用频率并不高,但误用的比例却相当大,值得引起重视。请看例句:  相似文献   

2.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人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但是近年来,很多人却把它误解、误用为“不能令人满意”。例如:  相似文献   

3.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来的意思和以后演变、借喻的意思就不尽相同。所以,成语虽然不能乱改,但“巧改”一下为自己所撰之文服务,或反其意而用之,或换其意而用之,只要用之得当,又何尝不可。不过,在改动或换用之处,必须打上引号,以示借用,区别乱改。有时用得巧,不仅表达清楚,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增添文采,饶有风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有一幅批评某些邮电职工任意抽拆报刊阅读,以致经常缺报短刊,损害读者利益的漫画,命题为《近水楼台先得“阅”》,  相似文献   

4.
吹毛小集     
和而不同3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谈话节目《我们》,很有看头。可惜也有小小的疵点。主持人白岩松说:“古人有句话:‘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许多不同地方的人能和睦相处”。按,这古人便是孔子,语见《伦语·子路》。孔子说:“君子和而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大家,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君子不器"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的教育理论。本文主要从后人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君子不器"所蕴有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4,(12):47-47
多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新闻新人中的一种不佳而又愈成倾向的状况.使我不禁想起了两句意思相悖又各有所是的俗语:“初生之犊不怕虎”和“初生之犊十八跌”。  相似文献   

8.
成语"刮目相看"的意思很明确:"刮"在这里是擦的意思,"刮目"即擦亮眼睛."刮目相看"的意思为擦亮眼睛看,即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它不强调用特别的(与"正常的"相对)眼光看,而是强调用新的(与旧的即过去的相反)眼光看.用于被看者的情况有了向好的方面转变之后,今昔相比,昔非今比.但这条意思明确的成语却经常被用错,下面仅摘录5例,以见此类错误之多.  相似文献   

9.
写学相长     
有个成语叫“教学相长”。其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不但会使学生得到进步,老师本人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我今天套用“教学相长”这一成语而提出“写学相长”,其意思则是想说明写作与学习的关系:二者之间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先说学习对写作水平提高的促进。这似乎不需要我多讲,许多古人及前辈都反复谈到过这个问题。宋代大文豪苏拭在其《东坡志林》一书中,记载了一条龙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谈写作的文字,文章说:“顷岁孙学老识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笔者注),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  相似文献   

10.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入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这里是大体、稍微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说“物”     
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是:“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外物,如具体的说,恐怕也不外乎声色犬马——于是王弼的话作这样的解释也不会错,即圣人也可以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如果真这样的话,圣人与小人又有什么区别了呢?区别是有的,即圣人虽享受其乐,但不沉溺其中,就像《管子》所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或《荀子》的“君子使于,不人役于物。” 说到底,在物的享用方面,君子与小人并无根本的差别,关键的是在于人被物所主宰还是人能主宰物。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除了记他的忠义之外,还特地提到他担当国家大任前的情况:“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  相似文献   

12.
近日处理稿件发现,“源远流长”在一些稿件中被错写成“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是个成语,成语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因为成语是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相似文献   

13.
台湾商界有一句话:"生子当如张忠谋,生女当如王雪红。"张忠谋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而王雪红则是"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被《纽约时报》称为"全球科技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几天前,王雪红再度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1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王雪红与丈夫陈文琦以68亿美元的资产.在台湾地区位列榜首.成为新一代“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14.
晓言 《中国广播》2008,(8):77-78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古语,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语或短语。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其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常见的错误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望文生义,闹出不少笑话。笔者收集了十个常用易错的成语,供同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5,(10):63-64
许多成语具有比喻义,人们使用这类成语就是用它作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成语比喻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这类成语多数不难理解,使用起来不容易出错。但也有一些比较难于理解和使用,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比喻失当,造成误用。下面举几个例子。为虎作伥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使用这条成语必须弄  相似文献   

16.
有那么一些成语彼此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属于异形成语,即一条成语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例如“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百口莫辩”和“百喙莫辩”,“没齿不忘”和“没齿难忘”,“目不暇接”和“目不暇给”.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从而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成语,成语意义的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有差别的字多数情况是在两条成语的相应位置上(有时这个不同的字还是同音字);也有时有差别的字不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使用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7.
《有话则短 无话则免》、《“杞人”忧“地”》、《来一个“精官简政”》……看到这些涵义隽永、耐人寻味的小言论题目,无不感佩作者的机敏和睿智。大家知道,这些小言论题目都是作者将某个成语或俗语改换一两个字而成的。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原来的俗语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杞人’忧‘地’”原来的成语为“杞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最先运用成语作广告词的“第一次”已不可考。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日本丰田汽车所采用的广告语,它不是成语,而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也许这丰田车广告过于成功—由俗语而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疯地将“广告用语”与“成语”拴成了一对儿:你有“‘咳’不容缓”(药品),  相似文献   

19.
没齿不忘这个成语中的“没齿”绝对不能读错,读错意思就变了;但还是有人经常读错,读成méi chǐ(眉齿),成语的意思就变成了没有牙齿不忘,这就不成话了。“没齿”的正确读音是mòchǐ(莫齿),表示终身的意思。成语是指一辈子不忘。在使用中,成语常有义随音错的现象,要注意避免。莫名其妙与此非常接近的还有“莫明其妙”。这两个成语都能用,但意义不同。“名”是说出,“莫名其妙”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明”是明白,“莫明其妙”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一个是说不出,一个是不明白,这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正确使用,避免混淆。拈…  相似文献   

20.
"差强人意"与"空穴来风"这两个成语大概在媒体上用错的频率是最高的;从中央电视台和首都几大家报纸到各省市的媒体错用这两个成语的屡见不鲜,本报和其他几家报纸也是一错再错,在这里对此就不一一例举了。那么,"差强人意"和"空穴来风"为什么长期以来总被错用呢?其根本原因是不懂得这两个成语的原意。采编人员望文生义,根据字面的意思个人认为"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