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唐僧取经故事,最原始的材料为玄奘弟子辩机的《大唐西域记》和慧立、彦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虽有神异的记载,但从主要方面来说则为记史的实录,到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出现,才进入文艺创作时期,经过金院本《唐三藏》和元杂剧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创作,在元末明初,又出现了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话本小说,到吴承恩始集其大成,写成今本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4.
玄奘就是明代长篇章回神魔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唐僧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华人都知道。唐僧是根据玄奘的壮游故事来塑造的小说人物,真实的玄奘又不是唐僧。人们所谙熟的小说唐僧形象,几经嬗变,跟他的原型玄奘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从宋元的拟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记》等演变到《西游记》,唐僧和他的四个徒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一直在变化着。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和《西游记》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时间起点:初唐;应该有一个新的地域起点:西域。发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拼凑痕迹,是新的研究的开始;注意到队戏《唐僧西天取经》,使我们捕捉到了取经故事进入中原、进入世俗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相似文献   

7.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化的。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人公,自然是吴承恩精神思想和心血的凝聚与外化。我们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子和吴承恩《西游记》本子中的孙悟空形象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改造与重塑。这其中的创作动机,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解释,即作内心深处生活本能意识和死亡本能意识的激荡。而这一个人心理恰恰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暗合。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游记》小说雏形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前人多从版本刊行年代予以考证,一般小说史又囿于篇幅,每举其名而不加论述,至多是从《西游记》小说形成的角度略为涉猎。然而《取经诗话》是第一部将取经故事铺写得极富浪漫与神怪色彩的文学作品,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研究西游故事的演变极有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唐宋民间取经传说与《取经诗话》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发展的角度讨论《取经诗话》对传说题材的吸取和描写以及与《西游记》小说的承继关系;第三部分探讨《取经诗话》对旅途的祸难、山川奇闻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以“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为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先导,在中国俗文学史和小说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见到的有关论著都称其为宋代话本。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将其列入“现存宋人话本”,陈汝衡《宋代说书史》将其列为宋代“说经”话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中国小说史稿》说它是宋元间出现  相似文献   

10.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我看到的第一本小说,是《西游记》;喜欢的第一个角色,是孙悟空;讨厌的第一个人物,是猪八戒;瞧不上的头一号,是唐三藏。但我的心里有个寂寞的沙僧。高中时,《西游记》作为家里唯一一本"藏书",那本199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蓝白皮硬精装绘画版《西游记故事》我颠来倒去记不清看了多少遍;而莫名其妙的是,我最念念不忘的人是沙和尚。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和寺庙中,有几幅不同时代留下的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绢画或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绢画虎伴行脚僧图,说明初唐的唐僧取经故事正在由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逐步演化。安西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被认为是西夏时的作品,比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至少早100年。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画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比《西游记》成书早200多年。这些图画是研究《西游记》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上长期凝聚而成的取经情结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在敦煌学、河西文化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上开辟和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焰山是靠《西游记》出的名。《西游记》里唐三藏西天取经路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游记》里是这样描述火焰山  相似文献   

14.
沈伟 《文教资料》2012,(34):31-33
李时人、蔡静浩先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是目前可见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最佳注本,该书校勘严谨,注释允当,从辨字、释义、通文等方面对《取经诗话》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可供商榷的问题,本文便举出数例,乞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16.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有学者们认为它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学界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家数及主题思想、后世影响和材料考据三方面。然学界尚可抓住其为民间口头叙事作品,在叙事特色、故事构成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西游记》向往研究中涉及较少的三个问题略抒己见。首先,《西游记》中描述的"九九八十一难"虚虚实实,正说明了"出家人也打诳语"。其次,唐三藏的诗有古风、联句、悼亡、感伤、唱和,证实了唐三藏也是诗人。最后,荆棘岭上打杀了业已还原本体毫无反抗之力的树精,这是"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的反动,是唐三藏一大罪愆。  相似文献   

18.
慧琳《圣教序》及《述三藏记》音义所据的佛经本子附有太宗、高宗对玄奘法师表谢的手敕报书文字,这与藏经的记录有所不同。今见《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圣教序》及《述三藏记》亦存在一定文本差异。慧琳音义所据藏经具有较高的版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最游记     
颓废、冷硬、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古典名著《西游记》从来没有被改编成这个样子。所以《最游记》只能用“另类颠覆”来形容,三藏酷、悟空纯(蠢?)、八戒帅、悟净痞。其行事风格独特,相处模式怪异。这四个灵魂人物不但一个比一个拽,一个比一个叛经离道,还动不动打架杀人,满口粗话。“无一物,遇佛杀佛,见人杀人,追求绝对的自由。”这是三藏的师父光明三藏教给他的绝对真理。虽有点偏激,但颇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心声。师徒四人去天竺,就是心的旅程,不断追寻自我与方向,这与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玄奘取经是中外交通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玄奘取经为题材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纪实作品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到了明代,朱元璋以和尚出身当了皇帝,他既需要用儒教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还想维持自己佛家出身的光环,又不想得罪中国传统的道教,所以三教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碰撞必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背景下写成的《西游记》,到处充满了创新思维。以今天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西游记》中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期望和幻想,期待着人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