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是一篇经典文章.但由于经典往往距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学生领悟其实质有一定难度.再加上本文是名篇,对我这个尚无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来说,教学压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3.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5.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的好教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一清、静、悲凉乃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这似乎早已成定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12.
散文不仅是学生爱读的,而且是学生爱写的一类文学体裁。从现在的高考试题来看,散文一直是并且将来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对象。教材中所选的文人散文有许多属于抒情散文这一类。假如我们把教学重点都放在“感悟作者情感”上,那么,老舍的《想北平》表达的是对北平的爱,郁达夫《故都的秋》表达的是对北平的秋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一、细细品味,挖掘情趣情趣,即情调趣味。挖掘情趣美,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篇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起来却索然寡味。其中理由就是不能充分感受、体味文中的情趣,不能把自己融入到特有的感情氛围中去,当然也就不能领略到文章之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试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这个问题。《故》文是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情调甚浓,把作者眼中独具韵致的北国之秋描绘得淋漓尽致。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景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篇目,许多教师在授课时每每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淡淡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还要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去追索忧思与孤独感的根源。对此笔者颇有异议,希望与诸位商榷。忧郁美的艺术追求在文中,作者直接道出北国秋的特色:“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破屋破壁旁冷冷的牵牛花的蓝朵、那落寂的无声无息的槐树落蕊、那秋蝉衰弱的残声、那一层比一层凉的秋风秋雨……汇成了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如果武断地套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似乎就可推导出作者在文中“流露了淡淡  相似文献   

15.
呵护童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堂语文课上,教学《乡戏》这篇课文(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位学生提问:“‘逢年过节’的‘逢’是什么意思?”一位女生兴致勃勃地答道:“是‘每逢佳节’……”见她说不下去了,我提议“将它代进去——‘每逢佳节’年过节。”“哈哈哈……”一阵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6.
抓住文眼。《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我认为,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把“文眼”作为突破口,因为“文眼”的作用之一是奠定:作者写景抒情的基调。  相似文献   

17.
近来教师抱怨最多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启而不发。”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主动:在教学中我也有同惑。不经意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拴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当有人说:‘它会跑掉的。’可老农却十分肯定地说:‘才不会呢!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被拴在这个木桩子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得要从那木桩子上挣开,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更源于它自身用习惯打造的枷锁。由此,我想到了学生的“启而不发”。  相似文献   

18.
魏东亮 《语文天地》2012,(12):23-24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语文课上,一开讲我便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我家的小院,并让学生一齐把课题读一遍。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您把课题中的‘园’写成‘院’了。”我疑惑地看了那位学生一眼,低下头看了一下课本,呀,确实是“我家的小园”!于是,我马上把“院”改成了“园”。这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这里为什么要用“园”而不用“院”呢?“园”与“院”有什么不同呢?何不趁此机会让同学们探究一番呢!于是,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要谢谢他。可大家是否想过这里用‘院’可以吗?‘园’与‘院’到底有…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精品。由于该文写作背景特殊,所反映的作者心绪感情较为复杂,不容易把握,因此,对该文教学究竟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切入赏析,才能更有效的被学生接受理解,是一个值得注意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该文时,采用了“抓住文眼,顺‘藤’摸‘瓜’”的方式,对此作了些尝试。首先,我通过学生默读、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初步感知本文。在这一步的基础上,我就试看去问:“同学们刚才听读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请大家想想,在文章里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心境的最关键的字眼?”由于事先听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