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唐帝国初期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刘知几早年丰厚的学术修养,科举制度使刘知几进入官僚仕途。武则天时代的劝谏上书,使刘知几崭露头角,武则天的诏修史书使刘知几获得了编修历史著作的大好机遇。中宗时代史书编修的烦恼促成了刘知几的不朽名著《史通》的诞生。纵观刘知几的一生,武则天时代正是他史学事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缺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节和氛围,刘知几将很难完成《史通》这样一部纵论古今史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 ,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二书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较完整地反映了两人对历史编纂学的认识 ,对今天的历史编纂学研究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杜会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对已往史书进行了总结,并且为后人撰写史书提供了指导原则,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刘知几对《左传》颇为重视,每每将《左传》视为其史学理论的根据,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左传》的史学价值,而且涉及其文学价值,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同,但客观上是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左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纪昀的史学著作《史通削繁》,是对刘知几的《史通》删削而成的。其书既有因纪昀的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封建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对《史通》的不当删削,也有删除《史通》芜蔓、突显《史通》精华的特点,总体使得《史通》更加精严平正。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史通》的创作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撰述形式和史学思想上。刘勰有着宗经的史学观,推崇言经《尚书》和事经《春秋》,主张尊贤隐讳。刘知几批判性地继承了刘勰的史学观,他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尚书》和《春秋》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隐讳的限度问题,对刘勰的宗经史学观进行了修正。刘知几写作《史通》是出于纯洁的史学理想,而且他和刘勰对经书的喜好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7.
张舜徽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也是20世纪《史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专著《史通平议》,注疏与评议相结合,在内容上较前人著作更为丰富。他将《史通》置于中国古代史学演进的路径之中,高度评价其史学批判性质;并以褒举其精华,亦不护其短之态度,公允评价刘知几史学批评得失。  相似文献   

8.
《史通》是我国古代首部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不仅具有"实录"、"直书"等针对史学批评对象的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刘知几在史学批评活动中,贯彻了如下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对"古今正史"的总结,反对空泛议论;辩证分析,力戒片面武断。  相似文献   

9.
高壮  吴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9-141
刘知几《史通》,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他提出许多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观点和认识,总结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有“实录”“简洁”等史学编撰理论的探讨,也有文史关系的阐述。此书一直是史家津津乐道的史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从中可以窥见刘知几高远深邃的史学思想。他广泛汲取古今学者的思想精华,创造性地对中国史学功用理论进行了首次系统阐述,开创了史学批评的新纪元;系统考察中唐以前修史制度,开启了史学史的先河;系统总结中唐以前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更趋规范;提出史家修养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王英伟  李志彬 《文教资料》2010,(19):111-112
刘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评论和史学理论著作,其中尤以"直笔论"最能体现他的史家主题意识和和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本文认为刘知幾"直笔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三大方面:对曲笔的批判,对古人与经典的评议和对史馆制度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知几最早最系统地将《史记》与《汉书》作了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到史学目的、史学价值、历史编纂学、语言、缘辞等许多方面。比较中既有肯定《史记》的,又有肯定《汉书》的,但是扬班抑马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一研究具有创造性,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甲骨卜辞、钟鼎彝器铭文的片断文辞发展到洋洋大观的史传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刘知几《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理论著作。刘知几的“独断”之论开中国古代史家主体修养理论探讨之先河,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家主体修养理论的坚实基础,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创作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5.
刘知幾的史学理论巨著《史通》分为内、外两篇,全书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子书特点.就论述内容而言,《史通》具有外篇言事、内篇言理的根本性差异;这种内容上的差异决定了全书在行文模式上具有外篇重条陈例证、内篇重理论分析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所著《史通》一书,充满着“勇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刘知几这种重视史德、勇于批判的精神是在多种主客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如唐代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史馆弊病多端,史官曲笔回护,刘知几本人的坎坷经历,史学发展的需要和王充等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对才、学、识三长分述很明确,但后来史学家对其中“识”字含义有不少歧见。借用当代史学新观念,重新剖析《史通》有关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可以确认刘知几才学识三长论中的“识”,指历史编纂学见识,而非历史见识。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乡土中国》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是,在国内,他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乡土中国》,而费先生也以为这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得意的一本。这本书的著作风格有点像随笔,把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感想表达出来,但与一般的随笔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刘知几的今古详略史观的实质(贵和持中)和形成(受孔子和司马迁的影响)及其价值取向作出了考评。同时,据此对历史上“贵远贱近”和“详今略古”的处理原则作了批判,借以印证《史通》正确的详略史观。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史通》是唐代一部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它从理论和方法层面着重阐述了史书的编纂体裁体例。在文学上,《史通》也成就巨大,体现了对人性的高扬,对人之价值的敬重,张扬着炽热的生命脉动。从崇儒重德的政治伦理色彩、不以人为因素而屈笔的直书精神、对人事作用的高度重视三方面对《史通》中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学理型的阐释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