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6月以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几组较有分量的批评性新闻照片,报纸发表后,引来了被大的社会反响。这几组照片是:《谁到外地卖茧就罚款》(新华社记者李锦摄,见人民日报6月14日)、《坑害农民的化肥倒卖场所》(新华社记者张晓华、郭献文摄影报道,见人民日报10月13日)、《宾馆床位有余,仍锦上添花!医院病床奇缺,谁雪中送炭?》(新华社记  相似文献   

2.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人间自有真情在》无疑是从我手中所发出过的新闻照片中最出色的一组。我想谈谈它的孕育,它的诞生,以及它所引起的震动,还想谈谈它的作者——新华社摄影记者李晓果。这组照片首先作为新华社对外稿发出,香港《大公报》随即采用,新华社摄影部国内稿1988年11月7日发出,一周内,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分别辟栏刊出。随之而来的,是数以千计的信件和捐款,在一页  相似文献   

4.
6月16日《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了全国记协主办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的五篇作品。这五篇现场短新闻是:《人民日报》记者孙毅采写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难忘的时刻》;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观星合写的《总书记的问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新华社记者胡泰然采写的《美军入侵一周后的  相似文献   

5.
应美国新闻处和阿富汗新闻媒介中心的邀请,新华社国际部杨木同志前往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营参观访问,为期只有10天,1988年11月9日国际部播发了他写的见闻通讯:《田园荒芜胡不归?》(见1988年11月10日新华社新闻稿),这篇不过1400字的通讯,以简洁的文笔,紧扣局势,写得情景交融,第二天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国际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东南亚几家华文报也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屡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说萧乾是“二战”时唯一一个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今年1月27日新华社电向全球介绍《萧乾九十华诞》,又宣传萧乾“成为唯一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见电讯原文、《人民日报》1月28日头版)。外面反映很坏!...  相似文献   

7.
要闻·信息     
新闻界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在读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的农村调查《乡村八记》后回信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见6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6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中国记协等单位就此召开会议,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座谈会上,首都部分新闻媒体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纷纷谈到,温家宝总理对《乡村八记》的赞赏和  相似文献   

8.
媒体脸谱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专刊》(中文版)在东京出版
  8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日本新华侨报合作的第一期《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专刊》(中文版)在东京出版,与日本新华侨报同步面向日本各地读者发行,现每期4个版,内容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新华侨报创刊于1999年,现为旬报,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唯一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9.
徐英 《新闻三昧》2004,(9):42-42
2004年7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残疾人鞠九江接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寄来的样报,他采写的长篇通讯《我的心永远在中国》被该报6月25日头版头条刊用。至此,鞠九江16年内已被《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华东版刊用新闻稿件40篇,约6万字。  相似文献   

10.
上海《报刊文摘》去年12月31日三版,刊登了一篇文摘,它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币上的汉隶是谁写的?》一文,说“中国人民银行”几个苍劲有力的隶书,是马文蔚书写的。可是,《新民晚报》1984年6月30日曾载文说这是冀朝鼎的手笔。那末,“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11.
上海《报刊文摘》去年12月31日三版,刊登了一篇文摘,它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币上的汉隶是谁写的?》一文,说“中国人民银行”几个苍劲有力的隶书,是马文蔚书写的。可是,《新民晚报》1984年6月30日曾载文说这是冀朝鼎的手笔。那末,“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究竟出自谁手呢?  相似文献   

12.
近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农机替“麦客”》(见《陕西日报》6月18日),感受颇深。记者的采写技巧已显老练,令人羡慕不已;只是笔者为农多年,读罢两个细节,不禁哑然失笑。文中转述渭南市农民薛齐良的话,说他预约了一台割晒机,5亩麦不到一小时便齐刷刷地摊晒在田  相似文献   

13.
严峻的现实社会,正逼着我们就范,这个“范”,就是实事求是。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正把我们的新闻报道赶入社会万花筒。我们新闻界开始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社会了。在报纸上出现了许多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国情的报道,新闻界有个说法,把这类报道叫作“深层报道”。最近,在这些“深层报道”中,有两篇比较引人注目,一篇是新华社记者刘远达、贺晓林写的《从物价看国情》(见6月22日人民日报),另一篇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写的《社会公平的辩论》,(见人民日报7月11、12日)。这两篇报道的共同点是,讲的都是  相似文献   

14.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5.
这两篇由记者主动出击采写的稿件,《中国日报》评论版头条和副头条位置全文刊登;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把两篇报道并排放在头版刊出;《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明报》、《商报》、泰国《中华日报》、菲律宾《商报》、美国《侨报》和《世界日报》显著位置刊出;中国国际电台头条播出;路透社和美联社也间接地转发或报道新华社播出了批驳沃尔夫  相似文献   

16.
甲:您说哪个国家人口下降最快! 乙:不知道。甲:告诉您,中国。乙:何以见得! 甲:新华社去年11月20日发的题为《在被告席上》一文,最后一句是“10亿中国人民对这个反革命集团的正义审判开始了……”。(见1980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第二天人民日报社论的题目是《九亿人民的审判》。这不是一夜之间少一亿吗! 乙:?!……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时,我到香港主持一个记者招待会。事先曾将海外版试刊送给参加招待会的客人。《美联社》记者、《朝日新闻》记者对我说,《人民日报》出海外版,我们十分欢迎,我们一定要订。但是无论如何,你们不要因为出海外版而停止《人民日报》在海外的发行。因为我们总是在《人民日报》上看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主张,看你们国家的面貌和政治走向。你们的报纸登读者来信不少,按比例比我们登的要多,很能看出读者的意见,这是我们研究你们国家不可少的。他们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报纸。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4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刊发一篇新闻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创作电影剧本〈湄洲岛奇缘〉讲述海峡两岸骨肉情深》,其中写道:“张克辉在谈到该剧本创作灵感时说,着手写这部剧本,是在偶然之中看了199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通讯之后。那是湄洲日报副  相似文献   

19.
1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张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o”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同一张照片,无标题,说明是“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看到国内版的读者都说:这条照片新闻真好。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正象新华社总编室表扬这张照片的通报中指出的,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  相似文献   

20.
大川 《今传媒》2003,(6):68
这是一组让人动容动心的图片新闻。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戴浩,刊登在2003年8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的显要位置。标题是:《灾民搬进办公楼 干部住到救灾棚》。说的是7月下旬以来,淮河灾区气温持续攀升,受灾群众居住的庵棚温度达40摄氏度以上。安徽颍上县委紧急决定:尽最大努力从党政机关、学校中腾出办公楼和校舍,全力安置老弱病残的灾民。全县腾出办公室、校舍1.2万间,安置灾民近4万人。全县又抽调1320名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