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敬英 《新闻窗》2007,(5):69-70
近年来,网络“恶搞”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开始,“恶搞”作品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如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形形色色;“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记忆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作的《大史记》开创了视频“恶搞”的先河。在这段视频中,制作者剪接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的片断并重新配音为“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此后,网络“恶搞”作品日渐盛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其达到高潮。随着雷锋等英雄形象和《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成为恶搞的对象,由《光明日报》举办的“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于2006年8月10日召开。网络“恶搞”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3.
2005年末,胡戈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亮登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的“新纪元”,之后网络恶搞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到《大电影之数百亿》,近一年下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人物到现实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影响过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伴随着恶搞之风的盛行,反恶搞联盟大军也迅速突起,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胡戈大刀阔斧恶搞《无极》的行为愤怒之极,抛出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声称保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6,(5):110-110
相关资讯网络“恶搞”引争议从小胖、胡子男、猥琐男等“恶搞”照片的风行,到《大史记》、《我不想说我是鸡》、后舍男生翻唱系列的流传,一段时间以来,“恶搞”在虚拟网络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愈来愈流行,而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广为流传则掀起了这一流行的高潮。就在人们关注、追捧“恶搞”的同时,《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调侃红色经典作品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人对“恶搞”的警惕和争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有62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9.9%的人认为“恶搞”应该有底线。广电总局酝酿围剿…  相似文献   

6.
雷艳 《网络传播》2006,(12):5-5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带起了互联网上一股强劲的恶搞之风,赵丽华事件又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关注网络恶搞的眼球,有人感叹,这是网络时代,更是恶搞时代!  相似文献   

7.
网络恶搞,又称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它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从红色经典遭恶意篡改到“博客非常真人”的粉墨登场,网络恶搞正逐步从平民化趋向商业化;从最初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最近的“艳照门”恶搞视频《兄弟芝娇》,网络恶搞大有愈演愈烈、全民娱乐的架势。  相似文献   

8.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9.
丁国蓉 《新闻界》2006,(6):124-124,56
2006年初,流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案件》短片使得“恶搞”成为一个流行语汇和行为,再加上网络上的诸如“芙蓉姐姐”“、猥琐男”等现象,这一切令众多的“老一辈”迷惑不解。有人捧腹大笑,有人担忧,有人愤怒。其实,这意味着一个“恶搞”时代的到来。如何看待“恶搞”文化,如何在这个“恶搞”时代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一“恶搞”文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征:无厘头、戏仿、ACG、网络。①其一,无厘头。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  相似文献   

10.
网上恶搞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太出格4月下旬以来,名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的两部短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继3月份有人声称要拍摄《雷锋初恋的女友》之后,对“红色经典”的再一次恶搞。与前一阵子网民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用以调侃商业娱乐片《无极》不同的是,网民“胡倒戈”这一次把恶作剧之手伸向了“红色经典”影片。而且,有迹象表明,对“红色经典”的这种恶搞正有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升级的趋势。如果说把雷锋与一位女同志的正常书信交往硬往“姐弟恋”上拉,只能让人感到无聊可笑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1.
网上影视片的编辑创新——对“胡戈现象”的编辑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戈的网上影视片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春运帝国》,再到《乌龙山剿匪记》,接二连三地爆料给观众,网民热闹,媒体也热炒。到底是“恶搞“,还是创新呢?似乎谁也不敢否定“恶“的罪名。胡戈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网络恶搞:反精英话语的游击战术如今,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已经不是几个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可以随意左右  相似文献   

13.
如果梳理2006年的关键词,“恶搞”应该算一个:2006年1月1日,当你只把它当作是新一年的开端时,它却悄悄地、毫无征兆地揭开了另一个化时代的大幕。这一天,普通网友胡戈运用电脑技术将当时正在全国热映的大片《无极》的影像母本配合自创的声音本制作了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在片中,胡戈对《无极》原有情节进行重新剪辑和配音,并且采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法制报道》的模式,无厘头地讲述了一个杀人案件侦破的经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短短两个多月,百度搜索“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显示的网页数,已接近二百万。这样一部以电影《无极》为蓝本的“恶搞”网络视频短片,成为网民们在因特网上竞相转载的新宠。“馒头”有了官网、QQ群、论坛、贴吧,甚至徐静蕾、韩寒等博客名人都公开表示成了“馒头饭”。本文通过解读《馒头》个案,试图剖析网络传播及网络传播信息的几个特色,并揭示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由于联动产生的微妙合力。(一)创作方式的“超文本”特色《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片长约20分,借用了电影《无极》中的人物形象和影像资料,通过塑造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我想从两件事开始我的讨论.2006年年初,正当由陈凯歌执导、号称投资三亿元的贺岁大片《无极》在全国热映时,一名原来默默无闻的武汉青年胡戈凭借自创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迅速风靡互联网,成为众人追捧的互联网红人.总之,胡戈和“馒头”迅速成为国内娱乐圈的最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6.
要的就是自娱自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将电影《无极》的画面重新剪辑编辑的、20分钟搞笑版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2006年刚到来时瞬间成为网络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中国的电影人还没有学会娱乐,中国的影迷已经学会了在恶搞中自娱自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从《武林外传》恶搞到《大电影之数百亿》,宁财神发现自己竟然也走上了“咯吱人”的套路。而那套恶搞喜剧好像已经不吃香了  相似文献   

18.
今年年初以来,网友胡戈把著名导演陈凯歌花了三年心血、耗资数亿元拍摄的电影《无极》用无厘头的方式改编而成一个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并在网上广为流传。在这个长20分钟视频短片中,大部分画面从《无极》中截取,并借用央视12频道《中国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通过重新组合和配音,以恶搞和搞笑的方式完成。《馒头》讲述的是由一个馒头引发的一系列血案,以无厘头和娱乐的方式彻底颠覆了陈凯歌先生电影中的主题。与《无极》相比,绝大多数观众把赞美和喜爱投向了《馒头》。  相似文献   

19.
季锋 《声屏世界》2006,(6):33-35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到1.11亿。随着网络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去年12月份,著名导演陈凯歌历时三年,投资3亿人民币打造的魔幻史诗巨片《无极》在全球开始放映,而今年初,一个原本毫无名气的青年——胡戈,通过一部恶搞《无极》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一举成名,从1月6日到16日,百度搜索“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相关网页已从1660到了97.8万,接着陈凯歌怒斥胡戈“人不…  相似文献   

20.
茬最近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爱开炮的冯小刚导演重开火力,对准了非特定的人群——观众.他直言: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 其实,不少大导演都抨击过“观众不行”.张艺谋说,知识分子圈子里有些人,永远是板着面孔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非要挑肥拣瘦,非要琢磨出什么东西.陈凯歌对电影《无极》寄予厚望,所以对恶搞的言论和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愤怒无比,觉得受到“侮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