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尝试在《论语》和《孟子》的文本范围内对"敬"字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通过"敬"与"礼"、"恭"、"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阐明"敬"的丰富意涵。"礼"是"敬"的外在显现,和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存心之礼",即道德主体对"敬"的内在意向落实。"敬"的内在含义比"恭"更深远,孟子将"恭"和"敬"内化为一体,提出了内外一致的要求。对"敬"与"礼""恭""尊"的细节差异分析,展示出儒家的真正内在心灵要求与实践功夫。  相似文献   

2.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佐证,考证四川方言中的"踡"字的本字应当是"肙"。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音乐文学的立场,对群艺馆声乐培训教学法进行改进,就是在教学法中添加"音乐文学把握"模块,建立"乐·心"支配"乐体"的关系和"音乐文学把握"与"发声训练"、"演唱训练"、"台风训练"之间循环作用的过程,最终让学员"用心"歌唱而不是"用声"歌唱.  相似文献   

4.
《乐记》历来被视作儒家礼乐文明的重要典籍。"情"作为贯通"修身"、"伦常"、"天地"的枢纽和基础,是我们理解《乐记》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乐记》中,"情"至少有"天地之情"、"礼乐之情"、"人情"等三个内涵:"情"从天道而言是"情实";"情"从人心而言是"人情";而礼乐"管乎人情",是沟通"天地之情"与"人情"的枢纽。《乐记》中"情"的三个维度,在理论内部各自成立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浑然一体,可以使用"体、相、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范式来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情"是"乐"的内核,而"乐"又是"情"的彰显;而且,"情"之意蕴的三个维度与"乐"的"体、相、用"又呈现出大致对应的关系。总之,对《乐记》中"情"之意蕴三个维度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乐记》中"乐"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窥测中国传统文化早期"情"论的个中三昧,也有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斯语 《文化学刊》2013,(4):173-180
"东蒙古乐"孕育于"胡乐"。胡笳十八拍是东蒙古乐的母曲。元代,是"东蒙古乐"的成熟期,"白翎雀"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得到升华,元杂剧声腔曲牌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形成繁盛。清代,"东蒙古乐"进入宫廷,又流入民间,使"东蒙古乐"渡过了历史突变带来的困境,随"辛亥革命"浪潮,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东蒙古乐"种种存续形态,建平"十王会",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抬杠"为什么有执意争辩的意思,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民间为了解释"抬杠"的由来,捕风捉影地附会于某一民俗事象,甚至随意编造一个故事,都不是真正的词源探究。"杠"的本义是粗棍,用作动词,有用杠子顶住的意思,再引申为泛指顶撞。如果用语言顶撞人,那就是抬杠。"抬杠"是言语争辩义之"杠"的生动化表达方式。"顶缸"指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关于此义的由来,前人有两种解释,但都经不起推敲。本文认为"顶缸"来自"顶杠","顶杠"是顶替义之"顶"的生动化形式。因"杠""缸"同音,而且"顶缸"比"顶杠"更为形象,因此多写作"顶缸"。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8.
楚简文字中"师"、"保"、"傅"诸字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和意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可知先秦的"师"、"保"、"傅"制度的确立,具有设置普遍、男女并立和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女性的"师"、"保"、"傅",同时还兼有女巫的某些职能。  相似文献   

9.
古代典籍中既有"温馨"的说法,又有"温黁"的说法,两个词意义相同。今天"温馨"一词几乎无人不晓,但知道有"温黁"一词的人并不多。历史上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温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温馨"。"温馨"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流行开来的。"温黁"与"温馨"的盛衰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密不可分。文言写作追求典雅古奥,选用"温黁"要比使用"温馨"显得更为典雅,更有学问。白话写作讲究通俗易懂,大多数人不认识的"黁"字很难融入白话,所以文人们选用一望而知的"温馨",这就促成了"温馨"一枝独秀的结果。另外,"黁"是个没有理据的字,当是""之形误。  相似文献   

10.
"发昏章第十一"是"发昏"的戏谑说法。这种说法是怎样形成的,有多种解释,都难成立。本文认为"发昏"是借助"昏障"一词作为桥梁关联到"章第十一"的,"十一"就是"十"的强调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更是一个难解之谜。本文指出,"三七"是佛、道念诵经咒及传统医学治疗中常见的数量要求,以"七"为一周期,满足了"三七"之数,就能达到希望的效果,否则效果不好或无效,因此,当人们想表达不顾章法、不计后果的观念时,自然想到了"三七二十一"之数,于是就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俗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叶燮"理、事、情"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从诗歌的"情"理论入手,把诗歌的"情、理"之争纳入到诗歌"境"论之中,同时将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作为具体引发"情、理"的"事"场域,形成在"境"中言"理、事、情"的诗学本体格局。其次,叶燮关于物之"情"的理论,暗合了中国人观物、体物的审美体验过程,其在物之"情"的空间性和诗歌意境中"理、事、情"的层次性,实现了物情、人情在诗歌意境中的展开与升华,因而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2.
王门"四句教"是王守仁"心学"的精要,阐释了"心""意""良知""格物"和"善恶"之间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从"正心"出发,经"诚意""致知""格物"等功夫,最终得以把握"心"之本体,达到"身修"的目的。王门"四句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启示人们跟随良知的指引、通过"知行合一"而提升道德修养;通过内省格物的方式来正心、诚意地对待事业,取得成就;普通人亦可以"立言"的方式传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的"现代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界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总是高大完美的,现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是西方异质文化冲击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负面父亲形象.这些文本蕴涵着"审父"以及"丑父"、"诋父"、"渎父"等颇具"现代性"的思想意识,极端者甚至完成了历史性的"弑父"之举.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变异,"传统"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悠然见南山"确实是在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保成<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一文认为,陶渊明诗中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是暗用"南山四皓"亦即"商山四皓"的典故,从而论证陶渊明有着"四皓"情结.本文对康文认为"南山"指终南山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南山"实指庐山,康文以"南山"为终南山,且暗用"四皓"典故,不但不能支持他的观点,反而影响其文章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依据对现状的研究,目前品牌微博的运营状况可分为五种现状,分别是"盲目型" "传统型" "内容型" "互动型"和"内容—互动—策略整合型".就现状而言,"盲目型" "传统型"和"内容型"占据大多数,"互动型"和"策略型"是能够取得多数博友的关注,喜欢和长期关注的.  相似文献   

17.
"马百六"与"拉皮条"的词义是明确的,但其理据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认为"马"隐喻女子,"百六"既有才华出众的含义,又有灾祸的意思,拉皮条的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本事,而其行为属于祸水,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音近借字。拉皮条古代又叫"牵马""拉马","牵马""拉马"即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18.
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只关注"硬化"的政治结构问题,而忽视了孔氏中国的千年政治得以软性运作的"软实力"。实际上,儒家政治哲学的经验论基础就是一种"以情为本"的私域经验。本文从如何理解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谈起,肯定了情感在"推爱"当中的重要功能,进而梳理了儒家政治哲学之"情"的基本规定,并从"性情之辩"与"儒墨之分"两个角度来勘定"情"的主要属性。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就是以"情之本体",更确切地说是,以情之"生成本体"当作基石的,这也是同西方政治哲学最深层的差异。儒家"情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可以由此来应对"新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无情主义之两种相争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探讨"义"与"仁"和"礼"的关系入手,细致分析了孔子之"义"的确切内涵."仁"和"礼"分别从本然和验证的维度规定了"义"的基本内涵."义"在对"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过程中得以确立,最终体现为由君子的人生素养自然而然地外化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义"是一个实践范畴,却带有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于其形成方式及其对"仁"和"礼"的权衡与判断作用上.  相似文献   

20.
"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中"隐""直"最难解读。"隐"有"沉默"之意,"直"就是看得特别清楚的"正见"。孔子所说"父子相隐"即父为子保持沉默,子为父保持沉默。沉默,实际上就是无言的批评。主动者用"隐"表明了自己对"非谓非"的肯定判断,对于"攘"之劣迹是有批评意识的,所以说是"直在其中",即"直"在"父子相隐"之中。这种沉默与有意隐藏、掩盖相比有本质的差别。它们得到合理解释,文义也就豁然贯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