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龙川的<找死拳法>夺魁 据台湾岛内的"中央社"报道,由明日工作室策划的"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征文",第一届首奖由吴龙川创作的<找死拳法>夺魁,除获得新台币100万元奖金,还获得出版的机会,2007年7月14日举行了新书上市发表会.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韩阳)日前,由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与台湾明日工作室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天天出版社承办、新浪网独家网络媒体支持的第七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大奖赛"正式启动,这已经是该赛事通过新浪网这一平台第二次在大陆拉开帷幕。据主办方介绍,基于第六届大奖赛首次移师大陆举办后在两岸武侠文学爱好者中引起的热烈反响——收到的合格稿件近千件,创历届收稿件数之最,今后该赛事将继续在大陆举行。  相似文献   

3.
书业内外     
据《服务导报》报道,最近台湾一家由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和企业家温世仁共同创办的明日工作室,在祖国大陆首次主动找上作家门。为其下属网站“未来书城”一次买断王蒙等30多位大陆作家部分作品的5年电子版权,读者可在网上免费下载作家作品。据悉明日工作室在北京、上海及南京等地设有三家分支机构。在  相似文献   

4.
网络泡沫化之前,已故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总裁温世仁先生就曾经成立明日工作室,积极向作家签购作品的数字版权,其愿景是发展数字阅读。但随着网络泡沫化,出版数字化开始搁浅。近来,数字出版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台湾明日工作室创办人温世仁近日在一场名为“未来之书”的发表会上表示,科技再发达,“书”绝对不会消失,却可以用不同的面貌来呈现。而且只要稍稍改变装载“书”的容器,未来的书将拥有不可限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泡沫化之前,已故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总裁温世仁先生就曾经成立明日工作室,积极向作家签购作品的数字版权,其愿景是发展数字阅读。但随着网络泡沫化,出版数字化开始搁浅。近来,数字出版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从事内容数字版权收购的华艺数位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结束的台湾第五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大赛中。山西作者张军所著长篇小说〈国术)以最高票数获奖,百万首奖从缺。  相似文献   

8.
世界数字出版开端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欧美老牌出版社纷纷向数字出版领域伸出橄榄枝。由于技术发展和出版观念的滞后,台湾的数字出版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已故的英业达集团负责人温世仁以新台币1亿元成立“明日工作室”,才开启了数字出版的艰难发展历程。十年来,台湾出版业也一度面临着数字出版的几大瓶颈:版权保护、政策扶植、改变阅读习惯、产业链、规模效应、个性服务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世界数字出版开端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欧美老牌出版社纷纷向数字出版领域伸出橄榄枝。由于技术发展和出版观念的滞后,台湾的数字出版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已故的英业达集团负责人温世仁以新台币1亿元成立"明日工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用企业化的方式成立工作室,支付薪水,再分享版税,为作家寻觅适合的出版社,成为作家创意产业的经纪人,由画家蔡志忠及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成立的“明日工作室”是头一个。 蔡志忠表示,“明日工作室”基本上是聚集所有独立作业者一个专业写书、著作的团体。因为在以往,那些单打独斗的作家,常常埋首创作,不问世事,现在这个工作室将为旗下的作家蒐集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负责作品宣传与品管,作家只要专心传达最重要的知性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7日,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因为中风骤然辞世,令各界惊叹,这位55岁即英年早逝的高科技人才堪称是两岸三地对书籍出版投注最多心力的企业家,为近年来的出版产业带来许多冲击.温世仁逝世一个月后,台湾出版界票选温世仁为2003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2.
9月15日,“第五届数字出版金鼎奖”入围名单公布,共有27件优秀作品入围,得奖名单将于10月26日颁奖典礼时同步揭晓,得奖者将得到获奖证书及20万元的奖金。此外,为鼓励对数字出版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主办方还开设了“评审团特别奖”,此次获此殊荣的是明日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3.
9月15日,“第五届数字出版金鼎奖”入围名单公布,共有27件优秀作品入围,得奖名单将于10月26日颁奖典礼时同步揭晓,得奖者将得到获奖证书及20万元的奖金。此外,为鼓励对数字出版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主办方还开设了“评审团特别奖”,此次获此殊荣的是明日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慵慨悲歌《明日报》 《明日报》倒闭了。 2001年2月21日,午时。 “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网络原生报的首页上,赫然出现了如上9个醒目的大字和一篇简短的声明。 同日,《明日报》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该报创办人詹宏志宣布《明日报》关闭,并以一种坚定的语气向全体员工认错:“我是以错误的号召,让这么多人才。股东,投入这么一个生不逢时的大试验。”“《明日报》以骄傲开始,就要有尊严的结束。”他认为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对网络环境成熟时机的判断,其次是动用了超过自己可以承受的资源。 “他低着头、脸…  相似文献   

15.
报纸宣传应以正面报道为主,这已成为大家的公识,但多年来宣传的都是大陆本土人物,很少见对境外或港澳台人士的报道。翻开2004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被一则告示吸引住,题为《今日十版刊登通讯(引题)温世仁:播下西部希望的种子(主题)》,我们翻到第十版详看内容,被这篇报道深深地打动了。  相似文献   

16.
台湾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先生与淡江大学林保淳教授对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研究已持续多年,颇有创见。近10年联手撰写《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以翔实的资料与简明的阐述将台湾武侠小说自上世纪下半叶50年来的发展脉络一一厘清,以正台湾武侠小说研究之谬误。书中将此50年武侠小说划作发轫、兴盛、退潮、衰微四期,  相似文献   

17.
继淡江大学、实践大学等大学院校纷纷开设武侠小说课,以及前年由淡大举办金庸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武侠小说拉向艺术殿堂之举后,一群对武侠小说有兴趣的大学教授和武侠爱好者于最近成立“中华武侠文学学会”,更成为武侠小说跨越学术的新里  相似文献   

18.
[原文]要做则做后生家每临事①,辄曰②:“吾不会做”。此大谬③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④,大误终身。家⑤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⑦。世人若被明日累⑧,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⑨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 ①后生家每临事:年轻人每逢遇到事情。后生家:年轻人。临事:遇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写的长篇通讯<谁叫泪水打湿黄土--追记优秀台湾企业家温世仁>(新华社兰州2004年12月7日电)播发后,受到读者的好评,认为稿件写得比较有人情味,也很感人.  相似文献   

20.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