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焦碳进行改性,大大提高了焦碳处理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能力.考察了改性焦碳与普通焦碳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比较和改性焦碳颗粒度大小、溶液PH值、固液比、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以及吸附等温曲线.结果表明:改性焦碳为吸附剂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脱色率达98.65 %,吸附量可达到32.08 mg·g-1.  相似文献   

2.
改性焦碳处理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焦碳进行改性,大大提高了焦碳处理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能力。考察了改性焦碳与普通焦碳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比较和改性焦碳颗粒度大小、溶液PH值、固液比、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以及吸附等温曲线。结果表明:改性焦碳为吸附剂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脱色率达98.65%,吸附量可达到32.08mg&;#183;g-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焦碳进行改性,大大提高了焦碳处理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能力。考察了改性焦碳与普通焦碳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比较和改性焦碳颗粒度大小、溶液PH值、固液比、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以及吸附等温曲线。结果表明:改性焦碳为吸附剂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脱色率达98.65%,吸附量可达到32.08 mg.g-1。  相似文献   

4.
以已出菇后的棉籽壳(120~830μm)为吸附材料吸附溶液中的亚甲基蓝,考察了pH值、亚甲基蓝初始浓度、棉籽壳粒径、棉籽壳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吸附亚甲基蓝,当pH值等于10时,棉籽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最大;增加棉籽壳用量和反应时间,吸附去除率均增加;去除率随亚甲基蓝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棉籽壳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棉籽壳基质中可能存在吸附亚甲基蓝染料的-OH、COO-和C=O等官能团。  相似文献   

5.
采用氯化钡改性的方法制备氯化钡改性膨润土。研究了振荡时间、废液的pH值、改性膨润土的用量、吸附温度、亚甲基蓝的初始浓度对改性膨润土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吸附条件。建立了等温吸附模型,考察改性膨润土的再生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当吸附温度为25℃,吸附剂用量为0.5g,吸附时间为20min,亚甲基蓝的浓度为70mg/L,溶液的pH值为7时,钡基改性膨润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达到93.25%,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热再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沸石微波改性及对废水中甲基橙的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和盐酸对天然沸石进行活化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沸石对废水中甲基橙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性沸石明显提高了沸石对甲基橙的吸附能力。当溶液pH值为2.0、常温、振荡时间为60min、改性沸石用量为25g/L时,改性沸石对浓度为7.685mg/L的甲基橙的去除率达99.58%。改性沸石对甲基橙的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20,(2):178-181
采用酸改性、碱改性、盐改性、表面活性剂改性制备改性粉煤灰,用改性后的粉煤灰处理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FeCl_3改性粉煤灰吸附亚甲基蓝的效果最好;在40℃、搅拌150 min时,用2 g 0. 025mol/L的FeCl_3制得改性粉煤灰,对30 mL、150 mg/L亚甲基蓝的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去除率为97. 18%; XRD、BET测定结果显示用FeCl_3改性前后粉煤灰的基础峰位没有变化,但比表面积增大,使改性后粉煤灰吸附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8.
陈颖  黄升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8):43-46,50
利用锯末半焦的吸附性能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H为11,投加量为1.5g/L,温度40℃,吸附时间为60min,亚甲基蓝废水的初始浓度为15mg/L为吸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锯末半焦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脱色率可高达96.06%.  相似文献   

9.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负载Fe_3O_4为磁核,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磁性沸石,并将其用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考察了pH、吸附剂的用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粉煤灰基沸石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脱出率在90%以上;在pH=5时的吸附量最大;吸附时间在4min内基本上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柠檬酸改性竹屑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宽竹材剩余物的开发应用新途径。以竹屑为原料,柠檬酸为改性剂,制备了柠檬酸改性竹屑吸附剂,以亚甲基蓝(MB)为吸附对象,考察了pH、时间、吸附剂投量及吸附温度等对吸附剂吸附MB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液pH增大,吸附剂对MB的吸附量增大,pH在5-9间变动,吸附剂对MB吸附量变化不大;染料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增加,吸附剂对MB吸附能力增强;在吸附120min,吸附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在25℃、35℃、45℃时,吸附剂对M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6.38 mg/g、121.95 mg/g和125mg/g;竹屑吸附剂对MB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1.
商品化活性炭(AC)经柠檬酸预处理,再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改性,将得到的改性活性炭(SDS-AC)用于铜离子的吸附,考察改性剂用量、吸附时间、p H、SDS-AC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SDS-AC吸附铜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0.3%的SDS改性剂量效果最佳,最大吸附量为38.7621 mg/g,约为AC吸附量的2.5倍;200 m L铜离子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溶液吸附性能最佳条件为SDS-AC投加量为0.200 0 g,p H值为5,吸附时间为60 min;Langmuir等温线更符合铜离子在SDS-AC中的吸附行为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矿化垃圾筛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矿化垃圾用量、pH值、初始亚甲基蓝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矿化垃圾能对染料模拟废水亚甲基蓝溶液有较为理想的脱色效果。该技术投资运行成本低,且原料在国内存在数量多,具有充足的资源与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壳聚糖对沸石进行改性,并考察了改性沸石对垃圾渗滤液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改性,沸石的脱色能力明显得到改善,CTAB改性效果优于壳聚糖。用浓度为10%的壳聚糖和CTAB溶液修饰沸石,在垃圾渗滤液的初始pH调为7-8,改性沸石用量为4.0g/100mL的条件下,其对垃圾渗滤液的脱色率分别达到74-3%和81.5%。  相似文献   

14.
几种药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图  黎云祥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8):98-101,128
采用改良2×CTAB法和改良SDS法提取富含多糖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几种药用植物不同器官基因组D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凝胶电泳和PCR扩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改良2×CTAB法和改良SDS法均能有效去除不同药用植物材料中的蛋白质、多糖、酚类及其他次生代谢物质,获得较高质量基因组DNA。但与改良SDS法相比,改良2×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ZSM-5分子筛/Fenton试剂共同存在下,对亚甲基蓝染料溶液的协同光催化降解行为;探讨了体系初始pH值、ZSM-5分子筛的投加量、H’0:溶液的投入量、FeSO。溶液的投入量和光照时间等因素对染料溶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3mL/L的Hp2溶液的投入量为1mL,质量浓度为80mg/L的FeS04溶液的投入量为4.5mL,ZSM-5分子筛的投加量为0.01g,体系初始pH值为4,光照时间为20min,在此操作条件下,对质量浓度为50mg/L的亚甲基蓝染料溶液的脱色率可达到94.1%.  相似文献   

16.
甲苯/丙烯烷基化反应制备甲基异丙苯,为克服以往固体磷酸催化剂污染环境腐蚀设备的缺点,使用Y型沸石分子筛作催化剂.首先考察了预处理条件及反应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同时用硅酯对催化剂进行了改性.通过50小时的小试实验,结果表明:用6%硅酯改性、交换度为87.8%的Y型分子筛催化活性稳定,新制备及再生后的TH6催化剂用于烷基化反应.结果达到m/P=2.1,0-%<3.3%.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介孔炭材料对亚甲基兰的吸附特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考察了不同时间、温度、浓度、pH时介孔炭材料对亚甲基兰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甲基兰溶液浓度为5mg/L,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8h,pH值在9h吸附效率最高.介孔炭材料对亚甲基兰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且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式.  相似文献   

18.
以笋壳为原材料,经过NaOH活化、碳化后制得笋壳基活性炭,研究了其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单独和共吸附性能。选取Cu(Ⅱ)和亚甲基蓝(MB)作为复合污染水体的特征污染物,探讨活性炭对两者的单独和共吸附性能,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单独存在时,笋壳基活性炭对Cu(Ⅱ)和MB的吸附量分别是6.55 mg/g和 18.26 mg/g;而当上述两种污染物共存时,吸附量均明显下降,这说明Cu(Ⅱ)和MB存在竞争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地描述了笋壳基活性炭对Cu(Ⅱ)和MB的吸附行为。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是内扩散,吸附速率还受膜扩散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