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同轻和的现象,"和而不同"蕴舍的哲学意蕴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品质是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学术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不同的命运:由被批判、排斥与边缘化,到被重新认识与评价,进而成为教育学术民族化的思想之源,再到创造性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变革的资源.当代教育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反映了教育学术现代性诉求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由"自弃"走向"自尊"、"自信"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是中国教育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提供了可供思考和借鉴的丰富资源.尤其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着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笼罩"下迷失了方向。武术教育也主动趋附于西方体育教育思想,陷入了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重技术轻理论,重套路轻攻防,重知识轻理念的困惑境地。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剖析造成武术教育现实困境的深层原因,探索武术教育的应然走向,旨在回归武术之本质,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简言之即"明道"与"修业"。在教育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既定的"质料"即儒家文化伦理规范,表现为老师对学生单向度的"传道"与"授业";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形式"即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伦理规范的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表现为老师与学生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当前教育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因此,特别重视"道"的教育,形成了"重道轻器"的不良传统;当前的教育矫枉过正,走到了"轻道重器"的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前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现代教育应该追求"明道"与"修业"的并重,即注重"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当前教育承袭了传统"精英教育"与"权威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例如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充分尊重现代教育的独立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要注意"明道",又要注意"修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尤其要注意"明道";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该摒弃单一的书面知识"考试"模式,而以教育目的为依归,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合情合理地设计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不能实施创造教育的深层原因,是传统文化中一些落后的理念,方法积淀在语文教育界人士的潜意识里:重道轻文,是阻碍语文创造教育的思想基础;“尊古”,是阻碍语文创造教育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文化传统、诗学观念、审美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现代中国文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与接受的情况各异。欧美和苏俄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如后者重现代、轻当代;重左翼、轻非左翼;重马列、轻多元;重"跟风"、轻深入。由此可见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为民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德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德育理念,是理论和时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指争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在分析梁启超德育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解读梁启超德育思想内容。具体而言,梁启超德育思想关注伟大人格培养、重精神、贵德育和合群思想培育。当代德育工作可以借鉴梁启超的"养成伟大人格"思想,提升道德素养;借鉴"重精神、贵德育"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借鉴"合群思想",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美国通识教育呈现出以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为目标,以人文社科为课程设置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文化多元性为课程导向的特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对比分析,针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有几点改革建议:高等教育职能分布要均衡、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需纳入必修课、转变"重理轻文"的思想、转变大学校长治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内圣外王之道",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相结合,创造了人心改造的道德价值体系。毛泽东的道德建设实践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悲剧性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教师、轻学生;重书本、轻应用"。机电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以三阶段教学模式为主,即先文化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这种教育模式,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农民法制教育理念上的"官本位"与"民粹化"倾向,内容上权与责、意与行的不平衡,方法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重补救轻预防、重传统轻创新的弊端,以及体制上不健全的具体体现。在探讨其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遵循体系化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融通的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使其在农村工作中站起、站直、站稳、站久;对人、对事、对物、对时,有针对性地确定其内容的范围与深浅;以远度、准度和柔度指导其决策,以多样性与生活性、深刻性与生动性指导其实施;建立独立的人、财、物的保障体制和健全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全知化"误区,即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对知识的全面灌输、全面考试.它从观念上固化着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成为我国教育面向新世纪进行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的"隐形杀手".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虚伪性、落后性和不可行性,其思想根源在于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技"重道轻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做官"等陈腐观念和教育领域中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思维定势,社会心理中"望子成龙"、鄙薄职业劳动的世俗观念,以及国人面对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社会巨变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和现行劳动人事制度的一些弊端.走出误区的关键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17.
论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良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官本位意识、宗法观念、平均主义思想、"重人伦、轻物理"的价值取向等。在马克思主义整合传统文化过程中必须努力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利于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8.
西方自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伴随着科学革命和科技理性的高扬,科技教育渐成大学教育的主体,并呈现出与人文教育对立之势.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重"物质"、轻"文质"的教育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丧失了独有的"自性",面临着空前的困顿和迷失.  相似文献   

19.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大学之道",它提出的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如目标设计法、修身为本、慎独、挈矩之道等,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