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谢彧 《中国广播》2007,(5):49-51
中央台对台广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台湾听众的认同,成为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广播媒介。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台湾岛内有一百多家的广播电台抢夺着有限的广播听众市场。面对岛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央台对台广播要在岛内占有更多更广的听众群,关键就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2.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台广播是有着特殊目标受众的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贴近海峡对岸的听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一直都是对台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对对台广播如何更好地贴近台湾听众,从而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中心在春节前精心制作了2006年春节晚会《春满乾坤海峡情》,作为对台广播的专业频率,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整合对台广播工作多年的资源、经验,全面立体地展现台湾地区的民俗、民风,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的过程、故事,以真挚感人、轻松时尚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听众,既向大陆听众介绍了宝岛台湾,又发挥了广播作为唯一入岛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晚会的编排除了营造欢乐、喜  相似文献   

5.
吕忠军 《今传媒》2016,(7):130-131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县级台的专业广播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而广播服务类节目要提升影响力和收听率,主持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主持人不断增强听众意识,把听众当成知心朋友来对待,让更多的听众成为自己的忠实“粉丝”,才能确保广播服务类节目的生命力.本文结合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FM106经典汽车广播的主持实践,对广播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增强听众意识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类传媒日益现代化,号称三大传媒之一的广播,在受到电视、报纸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仍以其特有魅力和优势受到听众的钟爱.下面,仅就我多年来从事广播通联与群众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谈一谈广播新闻的优势.一、调查揭示的奥秘——广播新闻快捷吸入我们的广播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了开门办台,使人民群众成为广播的主角和主体,我们经常问计于民.除日常处理好听众来信,到听众中去座谈,请听众进台提意见,设立监听员、建立听众联系点之外,最重要的则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听众调查.从1987年以来,我台共进行了6次调查.6次调查揭示了一个共同的奥秘——在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媒交叉共生的情况下,其广播收听率多次高于电视的收视率和报纸的阅读率;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渠道之一.在调查和座谈中,一些听众风趣地说:“小方匣儿随身带,  相似文献   

8.
邹志伟  洪蕾 《今传媒》2010,18(9):154-156
作为两岸政治对峙的特殊情况,对台广播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风、语态上常出现制式宣传、宏大叙述等误区,导致报道的可听性不强,无法"入耳"更难以"入脑、入心"。增强对台广播的可听性,须贴近并服务于台湾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风和语态上淡化宣传味,善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加强"细节描写"、追求"报道艺术"、善于"留白",以增加报道的可听元素。  相似文献   

9.
在多种媒介的激烈竞争中,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一是移动中的入耳入心 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的核心听众越来越由乡村转向城市,在城市中又越来越集中到移动中的人们.听众——或者说当今听众的主体——正迅速集中到“动众”。这些动众同时又在做其他事,他们是“三心二意地听”。要让他们入耳入心,在广播的内容方面,就要信息简明单纯.或  相似文献   

10.
郑钦 《中国广播》2007,(9):11-14
对台湾广播是人民广播事业中一个特殊的对象性广播,它既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使命,又是沟通两年同胞亲情,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和桥梁。在这个看不见的空中舞台上,几代广播人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初中。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觉成了首次对台广播效果大型入岛调查,对台湾本土听众的结构、需求和接受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对台广播节目有了更准确清晰的定位,并推动了对台广播理论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祖国大陆对台广播的思维正在由宣传型向传播型转变,遵守传播规律,重视台湾同胞对母体文化的身份认同,尊重台湾同胞的诉求需要和接受习惯.以各种传播方式逐渐提高对台广播的实效,已经成为各地涉台广播机构的共识。本期“特别策划”推出这组来自各地涉台广播机构相关人员的文章,是对台广播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公开梳理和展示,对其他传播对象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时代在变,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也在相应调整。如今,两岸迈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正转变思路,用更加贴近台湾听众的传播方式持续获得有效传播,其中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不妨借用台湾广播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与听众的交流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很少有人了解目前太原地区到底可以收听到多少套广播节目,不少听众对广播的认识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只知道太原地区有省台和市台之分,但对于这两个台具体开办有哪几套节目就说不上来了;有些听众只能不太准确地数出几套;更有一部分听众以点代面地以为广播就只是交通广播或者音乐广播的代称,根本不清楚太原地区的广播格局。  相似文献   

13.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称,大陆广播在台湾有大量的听众。即便他们所言的所谓30万听众的说法成立,也只占台湾总人口的1.3%,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3.4%。对台广播传播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与传播者对岛内受众心态把握不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友刊链接     
《中国广播》杂志2002年第10期推出了本刊特别报道:与时俱进的中国广播第五篇《永恒的主导地位——新闻广播》,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六家广播电台主管新闻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居于龙头和主导地位的新闻广播近些年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你台创办了怎样的特色节目,特色频率,构架了怎样的新闻广播格局,以保证充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让听众随时了解刚刚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以满足听众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和应对当今多元化媒体的激烈竞争;正面宣传、主旋律宣传如何讲求艺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到入耳、入脑又入心;面对收听率高、产生轰  相似文献   

16.
林岳忠 《中国广播》2005,(5):60-61,56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广播新闻报道必须善于策划,才能让听众“入耳、入脑、入心”,才能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广播新闻策划的内涵广播新闻策划“是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广播特色,取得最佳效益。”简单说,就是对一档  相似文献   

17.
高春芳 《声屏世界》2001,(11):43-44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广播电台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自己的影响面,强化广播现场感染力,让听众入耳、入脑、入心,众多电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广播既要让人听得见,还要让人看得见”,让听众看见主持人、记在行动,看到广播就在你身边,已成了增强电台知名度、扩大影响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影视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目前,全国有收音机5亿台、电视机4亿台,电视家庭用户超过3亿,城乡广播听众近12.22亿,电视观众12.38亿,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人均年支出近1 300元,这些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支撑.  相似文献   

19.
陈晓光 《中国广播》2008,(10):49-50
2008北京奥运会,全国广播人依托全新观念打造的奥运广播联盟,为全国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奥运盛宴。尽管各台播出模式不尽相同,但收获的听众的好评和高收听率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字技术的变革不会仅限于接收样式的改变.网络音频广播的崛起将引发一场听觉传媒的深层革命. 网络音频广播存在问题 1.网络音频广播数量少,质量良莠不齐.在现存三类原生态网络音频广播类型中,依托于传统广播的银河台、青檬台等,节目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网站建设也更加完善.但总体而言,网络音频广播节目从数量、品种到内容、质量都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节目的设置雷同,结构松散,内容贫乏有些甚至是低俗,对青少年网络听众造成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