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国家的邀请,2007年1月30日至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上述八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后中国国家元首的第一次重大外交举措。它兼顾了非洲大、小、贫、富、强、弱等各类国家,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重要的历史性访问,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落实之旅”。  相似文献   

2.
背景材料: 2006年11月4—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48个非洲与我建交国的官方代表团、4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会议。这次峰会,是在中非友好合作深入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机制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倡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这次峰会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为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相似文献   

3.
【热点概述】 2006年11月3日至5日。以“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以及外交部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分别出席了峰会和部长级会议。会议期间,中非领导人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年来友好合作历程、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成立6年来的合作成果。确认了中非共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办的一次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外国领导人最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会议,是“和谐世界”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4.
背景材料:2006年11月4—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48个非洲与我建交国的官方代表团、4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会议。这次峰会,是在中非友好合作深入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机制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倡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  相似文献   

5.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2006年11月4~5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要坚持平等相待,加强互利合作,使合作的成果惠及广大中非人民。”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这次峰会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是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是两个古老文明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集体宣誓。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2006年正值新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11月4日以"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10 月10 日至12 日,在北京将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是江泽民主席于去年10 月亲自致函有关非洲国家元首及非统秘书长,正式发出召开论坛会的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响应后召开的。有40 多个与我建交的非洲国家外长和主管对外合作或经济事务的部长与会,部分国际机构和地区组织的代表、非洲国家的企业家也作为“应邀贵宾”出席这在中非关系史和新中国50 年外交史上均属首次。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南北贫富差距不…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2007,(3)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下帷幕。此次盛会有48个非洲国家代表参加,其中有4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下新的友好篇章。中国和非洲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渊源流长。  相似文献   

10.
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1500多名非洲各国代表和20多位联合国相关组织及非洲重要组织的代表与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外国领导人最多的一次国际性会议,是中非关系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峰会。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计,谱写下了新的友好篇章。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了中国加强同非洲务实合作的8项举措,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和促进中非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北京峰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非洲——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大陆。  相似文献   

12.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11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论坛共同主席国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等48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相聚北京,共叙友情,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这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为建立和发展中非  相似文献   

13.
[背景材料]2006年正值新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11月4日,以“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非49个国家相聚北京,共叙友情,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11月5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并作总结发言后,峰会宣布闭幕。[理论思考]经济学角度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国富民的必要条件。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相似文献   

14.
第一回中非合作五十载新型关系促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大洲的盛会。这个国家是中国,这个大洲是非洲,这个盛会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一峰会,规模之大、级别之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之多,在中非外交史上均属空前。这是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也是两个古老文明携手共建和谐世  相似文献   

15.
背景材料 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在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下,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成果文件,确立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非未来3年合作进行全面规划,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热点材料中国和非洲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新时期以来中国和非洲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更加深入,并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第一次召开了中非峰会,非洲有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这一盛会,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7.
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谋未来发展。在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下,胡锦涛主席主持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成果文件,宣布了中国加强同非  相似文献   

18.
国宗 《老年教育》2013,(5):24-25
2013年3月24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三个非洲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峰会期间,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的领导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沟通。习主席此次访非,成果丰硕,意义重大,表明中国珍视中非传统友谊,不断加深中非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远隔千山万水的两个古老文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初秋时节再度握手。53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齐聚北京,共同出席了9月3日—4日举行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相似文献   

20.
一、中非关系是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国与非洲自古保持友好往来。随着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建立和非洲国家赢得独立,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