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少吃"长寿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樟楠印象     
“别看我矮,我矮得匀称;别看我黑,我黑得透亮;别看我眼睛小,我小得聚光!”樟楠这样描述自己。 樟楠从中原大地来到戈壁军营,抑或说从懂事起,他的心里就贮藏了足够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誓将今生赌明天!这种“狂妄”的自信,使他浑身是胆。特别是迷上新闻报道之后,他更觉得要想把新闻这碗饭吃得有滋有味。他带着那副貌不惊人的“尊容”,靠着这股敢闯敢干的“狂”劲,他硬是把“业余新闻报道”这碗饭吃得津津有味:下连队与战士谈心,他可以彻夜不眠,上访总部首长他毫不畏畏缩缩。特别是那一双“小得聚光”的眼睛,走到哪就把哪里的新闻“盯”得“浑身发抖”、“举手投降”。 在一次探家归队途中,列车上,女列车长胡佩琴  相似文献   

3.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4.
记得初学写新闻稿时,只知把所获得的素材都写进稿子里,总想着有编辑把关,编辑修改,会从稿中提炼思想和主题的。结果,稿子没少写,大半年时间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铅字见于报端。我曾气馁、仿惶,觉得不是块搞新闻的料。正当我准备搁笔时,军报一位记者住进了我们连采写新闻。我鼓足勇气去求教,记者给我讲得十分耐心,十分透彻:你要把上面精神吃透,把下面情况摸清。摸到“活鱼”后,要把鱼腮。内脏去掉,鱼翅。鱼尾不要,最好还能把鱼头、鱼刺剔除,让读者“吃”起来省事,一下子“吃”到鲜美肥嫩的“鱼肉”。他给我讲了一个晚上,…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7.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8.
1987年盛夏,我从宝鸡回陕西日报社。一天天黑,我看见王安民和爱人在院子乘凉,他在一架竹躺椅上仰躺着,爱人手单拿着把竹扇,陪着王安民说话。我亲热地唤了声:“民兄!”他抓住我伸出的手,握得很紧。我问他:“最近身体好吗?”他苦笑了一下,说:“腰疼,没上班。”见到老友,他很高兴,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看得出他病得很寂寞,很心急。听有的同志对我说,报社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一天只上半天班。我知道他的秉性,勤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字写得很好。他编的稿件,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清抄的,标点符号都标得很准。他的字写得很小,很是匀溜,看他的稿子,那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享受。他的书籍也多,特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著作,比我们的一批年轻编辑记者多。我对医学是外行,听他简单说了病痛,我也分析不出个子卯。我说:“你甭急,好好看病。”正说话间,由报社刚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的杨建国同志也来了。王安民和杨建国是好友,亦是同学,两人玩笑了一阵儿“野话”,我同杨建国便和他告別了。临走,他又一次握  相似文献   

9.
字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是撰写公文,或是给亲友写信,给报刊写稿,都应把字写得工整清楚,让人一看,不费气力就知其意。 近几年中,我每年都有150篇文稿被各级报刊、电台采用。我觉得这与字写得工整清楚有一定关系。有一次,市广播电台的一位播音小姐对我说,你要经常给我们写稿,你的字好认,我们几个播音员都乐意播送你的稿子。听到赞扬更激起我把字写端正的决心。 我常想,字写的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字迹潦草则是态度问题,字写不好又潦草更是不虚心的表现。我在新疆奎屯市人大办公室工作,经常遇到打字员送来一些笔走龙蛇的文稿让我辨认,费了很大气力,左推测右揣摩,串读几段文字也猜不出是什么字,真是误时误事,一些人在拟制公文、写信写稿中,往往不重视字迹的端正清楚,只图快,结果给他人造成不便。例如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稿,编辑辨认不清,又没有许多时间去推测、猜想,搁在一边不用岂不可惜。所以,把字写好既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是对自我劳动成果负责的表现。我听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生病想吃杏子,当地又没有,就给舅舅写信,让其代买。因此人写字一贯潦草,他舅见信上写的是代买“否”。白发苍苍的舅舅满街打听,也没有卖“否”的,最后花了不少精力,又经过分析揣度,给买了几个黄杏  相似文献   

10.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12.
近年和王匡同志见面,他总说起拙作《西瓜兄弟》,说得如此认真、诚恳,使我感动。《西瓜兄弟》这篇短通讯,是我在战争年代写的,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有些报刊在刊载此文时,把作者误标为“王匡”,使他感到不安。其实,1947年9月25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此文时,广播员说得很清楚,作者是“解清”,“解清”是我在解放日报工作时用的笔名,它是取解放日报和当时报社驻地清凉山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写《西瓜兄弟》是45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王匡  相似文献   

13.
一些业余通讯员提起笔来总爱写“大块头”,似乎不屑于写“火柴盒”,结果往往是“次品”多“正品”少。说出来不怕大家见笑,我虽已见报60余篇稿,却没有一篇超过1000字的,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干专业户”。然而我体会到,只要短稿写得富有特色,它的影响同样大着哩! 记得有一次我去无锡办事,在乘车时与一位工人同志攀谈中得知,他们厂的厂长是个只干工作不图名利的人,单位里多次为她请功评奖,却都被他在向上级汇报时打了“埋伏”。当时正是各单位年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15.
事类     
《事类》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八篇。“事类”就是把事件归类,像《太平御览》就是把事件归类编排的类书。对作者说,把事件归类是一种积累资料的工作。刘勰在这里把事类分成事和言,讲文中引事引言的问题。作者要说明一个意义,引用同类的事来作证,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作者有了很好的命意,很深的感情,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写得很充实有力,也可能写得很单薄,缺乏力量,这就跟“事类”有关。学问浅薄的人,即使命意很好,感情很深,他把意思说出来时,既不会引用有力的事例,又不会引用经典的话,用来证明他的意思是正确的;他表达感情时,既不会引用感人的事来比拟,又不会引用感人  相似文献   

16.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17.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一位同志拿着我的一篇预发稿来找我,他希望能把稿中的“人吃棉酚后,会造成精子的不可逆性复转”这句话改得通俗些,并说,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不可逆性复转”是什么意思。我接过一看,原来那是句几经努力也未弄通俗的话。  相似文献   

19.
有自己的稿子见报是十分高兴的事,但每当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后,我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把原稿找出来,对照着反复阅读,看一看报稿与原稿有哪些出入。取见报稿之长,补原稿之不足。几年来,我坚持这样做,稿子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自行车管理有方》原稿有400余字,在《商丘日报》发表时仅剩150字。寥寥百余字便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不能不惊叹编辑的妙手,经过分析发现,我的原稿修饰成分太多,后来我还认识到写消息稿,文学色彩不能太强,否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出版之后,著名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先生对它作了较高评价,认为“这套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上下几千年,包罗万象”,“把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用引人入胜的形式在青少年中传播”。他特别仔细地看了每本书的序,认为这是“大专家写小读物”,专家们“选择了本领域内最健康优美、最有教育意义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来写”,“把哲理、历史、文采交融在一起,这种写法我特别欣赏”,尤其是“每篇序说写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