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马建华 《钓鱼》2007,(9S):16-19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7,(13)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  相似文献   

3.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尚立和 《钓鱼》2007,(11S):22-24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进行申辩,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而马钓友认为是错误的有关问题申述理由,还对马钓友的某些观点谈谈我的不同认识;目的是共勉与责任,为钓鱼负责,为钓友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在争辩中达到共识,探索钓鱼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钓鱼》2007,(10)
去年,衣善新钓友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今天,马建华钓友又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本刊编辑部对他们这种追求真理,努力实践,探索钓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其他钓友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的真经。  相似文献   

6.
《钓鱼》2007,(21)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钓鱼》2007,(5X):15-18
去年,衣善新钓友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今天。马建华钓友又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本刊编辑部对他们这种追求真理,努力实践,探索钓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其他钓友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的真经。[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钓鱼》2007,(24)
《钓鱼》杂志2007年第18期刊登了文风钓友的文章《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上)》(以下简称《量文(上)》),拜读后对文风钓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甚感钦佩,也赞成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存在一些疑问,写出来和文风及广大钓友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9.
甯夕雨 《钓鱼》2005,(1):23-23
罗泽武钓友在《钓鱼》杂志总46期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以下简称罗文),我反复读了几遍,对信中提到的另一篇文章王大禄钓友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一文,我也重温了一遍。我很同意他们在各自文章中所表明的一个重要观点:摆说“标准池观念”桎梏的束缚,多学习更新鲜更精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去年第九期《中国钓鱼》杂志刊登李明钓友《我也将多余中国钓鱼杂志献出》的短文,并让需刊钓友与笔者联系。先后我也曾收到一些钓友的来函询问或索刊,使我难于答复和解决。其一,不明确李明钓友指导思想和  相似文献   

11.
莫凡 《中国钓鱼》2001,(4):56-57
我所写的《在家也能钓鱼》系列文章,在2000年《中国钓鱼》杂志1—12期连载后.不断有钓友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给我传递钓鱼游戏的最新信息。或者急切询问钓鱼游戏如何获得等等,由于工作忙,出差又多.加之一些钓友发了邮件却没有留下回复的信箱地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做到礼尚往来。在此,借《中国钓鱼》杂志版面一角,一方面,表示深深的歉意,另一方面,向钓友们介绍一些获得钓鱼游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在《钓鱼》杂志今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以下简称《误区》)的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最近,福建钓友王成撰文与我探讨《误区》中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见《钓鱼》杂志今年第14期,题为《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我首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他的积极参与。我始终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不断“争鸣”的过程,就是向真理逼近的过程,有关钓鱼方面的理论也不例外。唯有如此,我国的钓鱼运动(包括竞技钓鱼在内),才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迈上更加正规、更…  相似文献   

13.
本人《谁和我换书》一文在去年《中国钓鱼》第7期发表后,得到全国各地钓友的帮助,先后有北京、上海、南京、石家庄、三门峡、沈阳、哈尔滨、淮北、景德镇、秦皇岛、青岛、本溪、山东博兴、安徽全椒等14市(县)的17位钓友经《中国钓鱼》杂志给我写来热情洋溢的信,有的寄来了我所需要的杂志,有的寄来了复印件。有的提供了信息,让我感激不尽。 石家庄钓友王立林把他获奖的创刊号寄给了我,不久后他的女儿还打电话询问我收到没有;本溪钓友党凌、沈阳钓友王中惠给我寄来1996年第4期,王钓友还留下手机号,约我去做客;全椒县钓…  相似文献   

14.
王啸 《钓鱼》2005,(1):22-22
在《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前的编者按中,建议全国钓友对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讨论,其实天津不少的钓友也争论过这个问题,两派各执已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本人的钓鱼史大概是属于“两栖类”,参与这类讨论似乎有“骑墙”之嫌,但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作为引“玉”之“砖”在钓鱼人的好朋友《钓鱼》杂志上和钓友们交流,以便为钓鱼这个“雅俗共参,老少咸宜”的活动更好地开展作一点小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黄卫民先生发表在《钓鱼》第7期上的《再说调标》一文后,我对文章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浅见,与黄卫民先生探讨。首先,《再》文说“调标的文章铺天盖地,让人无所适从,其中不少文章把调标说得过于神秘、深奥,这些将对垂钓运动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也许,《再》文把真理是通过争论而得来的道理给忘了。不错,关于调标的文章的确不少,观点上的冲突也很尖锐。但正是有这些正反方面的争论,才能让钓友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程宁、何蔚蓝、徐银舟、化绍新等大师有关调标的文章不就是被广大钓友所接受而深受喜爱吗?我想,这不能说是对垂…  相似文献   

16.
王建明 《钓鱼》2006,(17):69-69
我是一名钓鱼爱好者,同时也是《钓鱼》杂志的忠实读者。多年来,我一直都订阅《钓鱼》杂志。从这本杂志中,我学习到许多知识,掌握了更多的钓鱼技巧,也了解了我国以及国外钓坛、钓具行业的发展态势。世上的万物总是存在着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说这话并不是讲《钓鱼》杂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看得多了。也就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觉得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如我在该刊中看到。一些钓鱼大师们就钓友提出的钓鱼方面问题专门撰文予以回答,还有民间钓鱼高手写的关于鱼在不同季节里不同的钓法等。  相似文献   

17.
马建华 《钓鱼》2008,(2):22-23
本来在我的前一篇文章中表达了我不再就“盲区理论”以及由此引出的“子线长短与灵敏度”等问题发表意见,但看到《钓鱼》杂志第20、21、22期连载的《我对盲区的几点补充看法》后,思想斗争了很长时间。如果撰文继续谈自己的观点吧,一来上班工作忙,双休日还想钓鱼,其他业余时间由于本人担任着“威海钓鱼俱乐部”论坛的总版主,  相似文献   

18.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19.
柳树仁 《钓鱼》2004,(23):20-20
读了《钓鱼》杂志今年第17期上的文章《鱼漂的调、钓变化与中鱼率》(也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如关于两个实验现场的讨论、关于剩余浮力的认识等)后,有些感想。一是关心钓技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有勇气提出不同的见解,研究之风日盛;二是研究细致八微,例如细到调5钓3和调4钓2的微小差别及原因探讨。我想,这种良好风气既是对钓鱼事业发展的促进,又是钓鱼事业兴旺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也来助助兴,对该文涉及到的一个具体问题谈点个人见解,供众钓友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钓鱼》2004年第2期第45页,刊登了天津籍英志钓友写的《话说脑线》一文,读后,我想谈点粗浅看法。 就脑线的长短,两钩之间的距离,我的看法是,应根据所钓鱼的大小而定。文章表中给出的脑线长度只是一个理论值,该选多长,应视每位钓友的习惯而定,它绝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比如,在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