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对池莉的"人生三部曲"(即《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进行研究,从而分析解读其女性视角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女性意识,通过对"人生三部曲"的解析,进而对池莉的小说有更为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斯坦贝克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在作品中斯坦贝克细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用菊花象征伊莉莎的美和她的自我价值。笔者通过伊莉莎的抗争与被拒,"菊"之意象的解读与女性的自我的发现这三个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秀敏 《海外英语》2014,(8):194-196,221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发表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被评论为疯颠女人的话语。该文以文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并立论作品体现女性对自我追求和觉醒意识的文学积极功能。文中女主人公及女作家吉尔曼因其与社会商讨自我的努力被认定为女英雄,提出重新建构和谐的两性观,关爱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诗经》中诸多歌吟和感叹女性之美的诗篇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先秦时代对女性美的要求与后世传统社会有较大的区别,高大健壮的女性被视为最美的女性,最受君子欢迎。女性之美与男性之美并无明显的不同,只要高大健壮、眼睛明亮,不论男女都是美丽的。此种关女观的产生与宗法社会要求女性多生多育以使家族繁衍和壮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廖晓菲 《考试周刊》2015,(13):22-23
无常观是影响日本许多文学作品走向的观念之一,《方丈记》和《徒然草》更是其重要体现,这两部作品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日本人的无常观。日本学界,历来对这两部作品多有研究。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对无常进行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介绍,侧重对积极的无常观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6.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恶女"形象,其中《白夜行》和《幻夜》中的"恶女"更是被称为"穷极魔性之女"。将"权力"与男性玩于股掌之中的"恶女"是日本女性对男权社会反抗意识的化身,蕴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希冀与呼吁。  相似文献   

7.
厌女与嫌男     
刘大先 《大学生》2016,(5):62-63
跨年大戏《芈月传》落幕后,人们从充满期待到难免失望,有评论者一声叹息:"对强女人的想象匮乏得令人难堪!"小说《芈月传》从5000年历史中找出一个宣太后,人们期待从据此改编的电视剧中看到一个女政治家的谋略和眼光,期待看到的芈月的魅力是:高度认同女性身份又高度不认同社会对女性的规范与禁锢,挑战"女性不能做"的秩序与成见。如果你读过《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或许会从对《芈月传》的失望中走出来,原来有一种病叫做:厌女。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6,(5):21-24
一个流传在西方上百年的亚洲人形象蝴蝶夫人,对其最好的评价就是"脸谱化"。蝴蝶夫人是由多部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塑造而成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蝴蝶夫人最早源自于法国彼埃尔·洛帝根据自己在日本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体小说《菊子夫人》。《菊子夫人》是一部涉外题材的作品,属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范围。以形象学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洛帝在作品中塑造的异国人形象艺伎菊子夫人,代表着注视者西方对日本女性的看法:日本女性是庸俗的不贞洁的。洛帝在作品中引导了这一集体想象物。  相似文献   

9.
森茉莉的耽美小说开启了女性描写"男同性恋"的时代,《恋人们的森林》和《枯叶寝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美少年与中年男子相恋,"宠溺"和"毁灭"的基本范式。同时,森茉莉的耽美小说也反映出了作者的"恋父"情节、对异性情感的破灭,以及日本女性对两性关系的不满等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女性文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美丽而又悲哀的女性形象。文章以《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为代表,结合日本文学的美学传统,从自然美、女性美和死亡美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川端女性作品中的唯美意识,并阐释了川端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乔治.爱略特的三部作品即前期的《亚当.彼德》、《弗洛斯河磨坊》和后期的《米德马尔契》中叙述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出爱略特矛盾的女性意识。在叙事学分析中引入主题分析,研究三部作品的叙事模式,挖掘爱略特小说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使用同一的叙事模式,揭示了女性人物的悲剧潜质和爱略特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借助旅行叙事书写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远航》所彰显出的菲勒斯文化(父权文化)对女性、西方中心主义对殖民地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环境的非生态正义。揭示后殖民观和生态女性意识,也可为读者展现出菲勒斯文化压制下的女性和帝国霸权统治逻辑压迫下的殖民地与自然环境屈身为缄默"他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16.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以他笔下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和独特的文体风格而为人称道,他对现当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不争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争议不断,众说纷纭。近年来,许多学者重新审视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本文试分析《雨中的猫》(1920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1936年)与《老人与海》(1952年)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由此来透视海明威对于女性的关注与思考,探究海明威从同情女性—支持女性—尊重女性的转变,从而解读海明威的女性意识与两性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作者的女性观这一小侧面去透视、分析《女仙外史》。前人对《女仙外史》的女性观早有发掘和论述,但多是略讲一下其女性观的杰出之处。本文试图从作者女性观的先进性、保守性及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其女性观作深入且更全面、详备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宫本百合子的"自传体"小说《伸子》,历来多围绕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物形象对比或从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叙事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作家对"男权中心社会"的解构,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深入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不败女人的生活方式》、《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等,本文以其对樋口一叶的研究为中心,对渡边澄子的著作《日本女性文学论》进行解读。近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家努力地追求自我、力求摆脱落后的社会制度的束缚,她们用妙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主人公形象,将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与困惑都凝结于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近代日本女性文学。本文以樋口一叶为中心解读?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的日本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