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侨批是华侨寄回家乡赡养胞亲或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民间寄汇形式,通常在信封上附上汇款数额兼有家书和汇款单的功能.侨批的"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信,闽南语,潮州方言通常把信称"批(Pue)]";另一个是指"一批",因为旧时华侨寄同家的钱和信一般都是-个船期来一批.经营"侨批"的机构为"侨批局",也称"批信局"、"批局"、"信局"、"批馆"等.负责收送"侨批"的人则叫"水客"、"批客"或"批脚".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福建省泉州市档案馆征购到一批1935年至1973年间新加坡华侨与福建家乡亲人间珍贵的"侨批档案"共155封。至此,该馆馆藏"侨批档案"达到3125封。据悉,泉州市档案馆此次征购的"侨批档案"独具特色:首先是时间跨度长,批信时间从1935年至1973年,涉及内容广泛,更能体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政局及社会变化景象;其次是内容独特,其中10  相似文献   

3.
侨批档案     
<正>侨批,简称"批"(福建方言或潮汕话都称"信"为"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福建、广东与海南三省市我国的著名侨乡,早年华侨先辈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冒险泛海南渡,前往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由于三地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我国迄至清末,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  相似文献   

4.
《兰台世界》2017,(14):8-8
“侨批”,“侨”指海外华侨,“批”是闽粤方言对书信的称呼,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侨批档案实际就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相关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的历史凭证。  相似文献   

5.
洪霆 《东南传播》2018,(3):17-20
侨批,是华侨书信及侨汇的统称——侨批业则兼有金融和邮政的双重职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华侨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本文论述了侨批业的形成、发展,侨批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侨批邮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银信看“开平碉楼与村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信”亦称“信银”,是江门五邑等地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寄给家人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浴称,也是“外洋书信银两”的简称。在广东潮汕、梅州和福建侨乡,华侨汇款与家书多被称为“侨批”,银信和侨批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7.
路晓霞  陈胜生 《档案》2013,(6):19-24
"有信必有款"的侨批使潮汕地区与外港各地在商业制度领域紧密结合。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潮汕侨批档案为资料,厘清当前侨批研究中的一些模糊问题、发掘侨批业繁荣背后的制度动因,无疑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以侨批业为代表的潮汕传统商业不仅有健全的行业制度,还进行了制度创新,从而带动了潮汕商业的繁荣和商业伦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潮汕侨批记载着有关潮汕大地与海外世界各地的许多宝贵历史资料,是研究近现代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侨批文献著录应遵循客观著录原则、完整著录原则、关联著录原则、批封结合内信著录原则,著录项目包括列字编号、收批地址、收批人、批款、寄批人信息、写批日期、内信、邮路。目前潮汕侨批文献著录工作正在起步中,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颜涵 《北京档案》2023,(4):30-32
侨批档案是构建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借助叙事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利用侨批档案构建集体记忆的效能。论文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层面总结出侨批档案叙事策略,并诠释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侨批档案叙事在增加身份认同、弘扬侨批文化、扩大记忆影响三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侨批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深度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12日,泉州市档案馆从民间征集到一批珍贵的侨批档案。这批侨批档案共有270件,侨批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品相完好,特色明显,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此批侨批最早时间为1893年—1951年,把本馆馆藏侨批档案最早时间提前到十九世纪。侨批档案中有一套两件侨民在侨居国的证件及中国领事馆的证明,为本馆藏侨批档案种类填  相似文献   

11.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财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词,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这首具有浓浓的潮汕韵味的民谣,曾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歌谣既是当年下南洋华侨心态的流露,也是国内侨属生活状态的描述。其中,“批一封,银二元”则道出了潮汕地区旅外华侨向国内亲眷寄信的一种特殊形式——侨批。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部解读侨批的散文作品,作者遴选了近百封闽南侨批,以散文的笔法,对这些侨批的内容与侨批主人的理想、事业、爱恋、婚姻、家庭、家族等进行了生动的想象与叙写。对一个从小便和家人一起读批的人来说,写一本关于侨批的书就像是写一本回忆录,只不过主角是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他人他事。等批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那时,每月如期而至的书信和一起来的侨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至今仍记得那个瘦小干练的业务员送汇上门的情形,他是老道又温和的一个人,喝茶、抽烟的姿势都让人相信他见过许多世面,  相似文献   

13.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纲,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侨批档案集中体现了华侨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芒和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正>10月31日—11月5日,福建省档案馆赴印尼雅加达和泗水,分别与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泗水东爪哇安溪公会等华侨社团联合举办"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展"巡回展。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刘玉飞、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主席陈锡石、印尼福建社团联谊会总主席俞雨龄、印尼闽南同乡联谊会总主席许世经、世界福州  相似文献   

15.
侨批档案作为世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论文在对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进行国际关系、国家认同、亲情关系等层面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解剖数字创意产业驱动侨批档案开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文创研发提供新理念驱动、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深度发掘提供新技术助推、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影响力提升提供新空间拓展。在数字创意产业背景下提出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有利用数字藏品产业推动侨批档案对国外的文化输出、数字文旅产业促进侨批档案对国内的文化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侨批档案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网络链接     
2010年12月23日广东汕头潮汕侨批档案馆揭牌。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等专家誉为"侨史敦煌"的10万余封"潮汕侨批",被收入广东汕头潮汕侨批档案馆。——2010.12.24中国新闻网2011年,国家档案局将发布以档案  相似文献   

17.
2013年6月19日,广东、福建两省联袂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本研究以此为契机就我国在"侨批档案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各项工作的现状展开研究,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16日下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上,中国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顺利通过专家推荐并投票,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笔者作为申报单位之一——广东省档案局的代表,有幸参会感受现场气氛,并见证了"侨批档案"正式入选的激动时刻。精心制作的视频片段2011年12月,随着申报文本的正式提交以及宣传推介会的顺利召开,"侨批档  相似文献   

19.
侨批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其元数据规范的制定是侨批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制定侨批元数据规范的总体思路是基于DC核心元数据,并考虑到侨批自身的特点和读者检索习惯。本规范的制定是在专门元数据规范制定的原则基础上,经过侨批文献分析、属性特征提炼、规范控制、著录实践等一系列过程,除根据侨批自身特点扩展个性元素外,还对复用的部分DC元数据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侨批又称银信,是指从清代至20世纪70年代末,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侨批档案,是指侨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件、账册、票据、证书、谱牒、照片、广告、匾额、印鉴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侨批档案来自民间,本质上是民间档案.民间档案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相关法规规定,非国家所有,民间保存的档案.其相较于"官方"档案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侨批档案中的书信、照片、证书、票据等,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二是档案所有权属于民间.尽管国家有一些规定要求,如新修订《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省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可对个人形成的档案经协商代为保管、必要时依法收购或征购等,但这部分档案的实际处置权往往仍在民间.三是保存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