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动物是儿童的天使,小学生习作往往喜欢从写小动物开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明确“课标”这一重要理念,指导小学生写好自己想写的小动物,是激发他们作文兴趣,落实课标要求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习作要求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学习二·我的小笔头”:我的动物朋友。…………你看,这位同学在文中从没有说过“喜欢小狗”这样的话,但是“我”已经体会到她对小狗的喜爱了。“我”也要把“我”的动物朋友写一写。拓展思路同学们,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不少同学家里饲养着小动物,这就为写好这次习作打下了基础。家里没有养动物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到饲养小动物的人家去看一看;也可以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习作指导以观察和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走进小动物,在交流观察发现、引导言语表达、再现精彩画面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全方位、多角度地体验小动物的特点,达到眼中动物可亲可爱,笔下动物活灵活现的目的。习作讲评以展示和交流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修改自己的习作,享受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过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靳家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循环日记”的由来这是一节很普通的习作课,但其中的一个片断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准备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习作内容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由于刚学过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猫》,加上学生很熟悉动物,所以本单元的习作很多学生都写得不错。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选择了少部分来当范文朗读。当我读到杨中健同学习作的精彩部分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可惟有一位叫陈云浩的学生站起来提出了异议:杨中健的作文没个性。我定睛一看,居然是最讨厌写作的陈云浩。一语惊人,其他同学也都在下面低声议论。我立刻…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我的动物朋友”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这是继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一表达要素的提升。二、三年级写过“我想养小动物”“介绍国宝大熊猫”,学生已经习得了一些写动物的方法。和以往描写动物习作不同的是,本单元习作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强调要根据交际和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现行语文教材每册基本上是七或八个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习惯于对习作教学采用“课堂指导习作——课外学生完成习作——老师批阅修改习作”这样的模式,结果,每次习作耗时长、费力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脑。因为习作是学生拿回家做的,在家长帮助下,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了,  相似文献   

8.
曾扬明 《师道》2008,(3):26-27
课堂问题:常态作文课堂“习作过程”现象 近几年来,听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多地听过常态作文指导课。学生的习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为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习作指导过程被窄化为“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单一的程式。把这单一的、直线型的动笔写的“田间作业”当作习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待,问题也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学生依然怕作文,谈“作”色变。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训练。教材呈现了两段文字,第一段是习作提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告诉学生这次作文“写什么”。第二段文字是习作要求:“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活动作文是指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上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在习作前开展诸如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并让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练笔的一种习作形式。活动作文其实就是生活作文,因为它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选自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乐于参加且解决了“有话可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上了一节《我与动物交朋友》的品德与生活课。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然后说说它们的样子、生活习性等,最后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小动物的叫声。顿时,课堂上小猫叫、小狗叫、狼嚎、狮吼此起彼伏,老师和孩子似乎都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2.
【课例】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笔者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便听到了“叽叽”、“叽叽”小鸡的叫声。笔者走进教室,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端坐着,目光注视着老师;有的头低着,不敢正视老师;有的故意起哄,阴阳怪气地说:“这声音真美,比某些人说话的声音好听多了”;有的一本正经地说:“这是课堂,应严惩那位带小鸡的同学。”  相似文献   

13.
情境再现:来自家长的不同声音四年级某班先后由A、B两位老师执教,许多家长对两位老师的习作教学一褒一贬。A老师的写作水平不低,常常喜欢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写作构想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如教学《有趣的拔河比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比赛情境,接着列出习作提纲。比赛前:老师宣布比赛时间、地点,同学们兴奋不  相似文献   

14.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我乐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乐写“对话式评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到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小新同学在作文中真切诉说自己写不好作文的焦虑和苦恼,“希望老师帮忙”。文章强烈地震撼着我。面对这样的作文,我奋笔疾书:“小新同学,老师认为你的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一次作文课,要求写的是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我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进行习作指导后,学生打起草稿来。在我“一气呵成,静心写作”的要求下,整个教室里静悄悄的,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作文讲评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心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批改好学生的习作,在课堂上精疲力尽地讲评,可是多数时候仍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习作的讲评中,许多学生将自己“置身事外”,未能真正明白自己习作的不足在哪里、该怎样进行修改,从而导致作文的讲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实效性。本文试从多个角度阐述作文讲评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在讲评课上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扎实、高效。  相似文献   

17.
刘通洲 《辽宁教育》2008,(10):31-31
教师在剖析习作素材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发掘出其中蕴含的理性色彩,启迪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例如,班级里举行一次“你说我猜”的比赛.活动后布置学生习作,高中伟同学的《你说我猜》,生动地再现了活动过程,接着在结尾写道:“我想.这次我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我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缺少与同学真诚的沟通和合作。”我写了这样一个总评:“中伟同学,你先概括描写了四组选手的表现以及周围同学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中的“习作分享法”是指在作文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使他们与别人一起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各自的劳动成果。学生习作的“分享”对象不仅是同学和老师,还可以有家长、亲友等等,它能超越课堂或学校范围而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习作分享”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它能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陷,取长补短,充分调动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学生完成  相似文献   

19.
投石效应     
马秀燕 《山东教育》2003,(16):31-31
小时候,我喜欢在水池边玩投石子,喜欢欣赏阳光下溅起美丽晶莹的水珠。如今耕耘于三尺讲台的我,还是喜欢投石子,喜欢在课堂上投下“石子”,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并且让这火花在跳跃中得到展现,得到提高。一次习作课上,我要求学生依据一幅漫画写文,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名为《假文盲》的作品。画的是几个高大冷漠的男人挤占了“母子乘车处”,一位弱小的母亲抱着孩子无奈地站在一边张望。作者意在借此批评一些人无视社会公德、只图自己方便的不文明现象。在和学生讨论画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后,我大胆地投出一颗“石子”,要求学生也以《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同学的英语写作水平,使大家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广大师生的要求。我们开辟了“学生习作名师点评”栏目。同学们如果想让自己的英语习作得到名师的点评,请邮寄给我们。老师们如果发现自己学生的优秀习作需推荐的话,请按栏目要求邮寄给我们。[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