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的发现     
我们的栏目叫“科学苦旅”,因此总离不开个“苦”字,好像科学非要有苦才会有收获似的。其实,不管在什么领域,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获得他人的承认或者尊重,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必然要比一般人多得多。这里没有捷径可走。但是不是一定没有巧合呢?抑或说是否有的人运气要好一些呢?这也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粉丝”多指那些狂热地崇拜、追捧某些明星的人。你知道吗,我也是一名忠实的“粉丝”呢,不过我崇拜的不是哪位明星大腕,而是我的一名学生,我的家里现在还挂着他的一幅“墨宝”呢。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看《东方少年·阳光阅读版》,尤其喜欢“好看小说”这个栏目。在2005年的第11期上,我读到了一篇特别精彩有趣的小说,就是庞婕蕾姐姐写的《有一件礼物叫原谅》。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有个性,尤其是“小早”,开始我以为她仅仅是一个狂热的追星族,直到最后才明白,她痴迷“杨  相似文献   

4.
点将台     
“点将台”是我在《家长园地》“每月话题”中开设的一个小栏目。以前的“每月话题”是老师向家长定期介绍一些科学育儿方法,家长只是阅读,达不到家园共同交流探讨的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才能打破它的局限性,使其成为家园沟通的桥梁呢?我便开设了“点将台”这个小栏目。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出每月话题后,“点将台”里点出某位幼儿家长的名字。家长看到后,针对这个话题就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写成文章,张贴在“点将台”栏目中,使老师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例如:针对我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友谊传呼台     
《下一代》2002,(9)
我以前并不了解《下一代》杂志。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喜欢上了《下一代》,特别是“友谊传呼台”这个栏目。细读后,明白了栏目的意义。爱交友的我,怎能放过这个机会呢!我请求编辑大朋友也能把我的“友谊金卡”登出来,让我结识更多更好的笔友。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苦旅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凛冽的冬风可以穿越冬季严寒的每一隅,我们生命的苦旅又何尝不可以顶住酷热的夏日? 浩瀚的海浪可以磨平沧海中的每一块礁石,我们生命的苦旅又何尝不可以挽住每个幸福的瞬间呢? 于是,我顿悟了,我的生命苦旅必须用我的热血来激荡,来唱奏,甚至是狂奔……  相似文献   

8.
金伋昊 《新读写》2013,(6):62-63
刚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满是疑惑与好奇,看标题《文化苦旅》便知这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但令我疑惑的是既为旅行又何来苦呢?我好奇作者为何而苦。当我静下心来细读此书才明白,作者苦的并不是旅行,而是一份情,一颗心。  相似文献   

9.
福建厦门刘辰鑫我是《少年科学》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杂志上很多栏目都是若隐若现,如“恐龙热线”、“军事博览”、“体育”、“电脑”等,希望每期都能刊登所有的栏目。  相似文献   

10.
为伯乐祈祷     
在我们这个"科学苦旅"栏目以前刊登的文章中,我们向大家讲述的,大多是一些充满磨难的故事。譬如伽利略,譬如哥白尼,再譬如达尔文。在他们的科学旅程中,似乎总是在和困难结伴而行,他们的身边似乎没有伯乐。  相似文献   

11.
那天,我在密尔沃基的家里翻看下午到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纸上有一个栏目吸引了当时只有13岁的我。栏目的名称叫“信之囊”,上面登着一些寻找笔友的年轻人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写的论文《危险的道路》在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的“第二届科技节探究性课程论文”的比赛中被评为一等奖。不少人问,一个初中学生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论文题目呢?这还要从我的爱好—一收看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的《走进科学》说起了。大概是去年9月份的时候,一天我按照惯例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栏目,在一个名为《老虎口》的节目里,主持人列举了中国好几个典型的交通事故易发路段的地形地貌,其中就有上海市的天山西路近  相似文献   

13.
读清华很苦     
我是1981年上清华的,当时清华的文科系还不多,工科学校的特征特别明显。学生念书非常疯狂,也非常单纯,很少看电影、电视,与外界隔绝,一心只想攀登科学高峰,对科学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就是清华学生提出来的,还有一个口号,“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说的是工作、学习都是为了祖国。  相似文献   

14.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亲爱的编辑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一名生长在农村的初中女生,从我第一眼看到《科学启蒙》开始,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最喜欢的栏目是“梦幻工厂”,因为我平时就是个爱做梦的女孩。我很内向,平时没什么朋友,所以我很想交几个知心笔友,把学习、生活上的烦恼告诉他们,你们能帮帮我吗?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中学112班欧倩兰编辑的话欧倩兰同学,你的心愿一点都不难实现呢。我们将在页脚处开辟“青春点将台”栏目,只要你按照我们的要求将你的资料寄过来,我们将它刊登出来,相信会有不少同学写信给你,愿意成为你的知心笔友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15.
思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对悲剧所作的著明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无疑的是一个最科学的论断。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呢,还是专对《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或类似《济金根》这样的悲剧而言?我认为,那是针对拉萨尔那个“非常抽象而又不够现实”的悲剧观点提出来的。拉萨尔认为:“在构成革命的力量和狂热的思辨观念与表现上十分狡智的有限的理性之间,看起来似乎存在着某种不可解决的矛  相似文献   

16.
我由一个自然教学的“门外汉”成长为今天的省自然学科带头人,除了领导的支持,自己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自然教学》(科学课)的帮助。自1999年订阅本刊以来,至今从未间断。我喜欢本刊的每一个栏目。每期论坛、理论之窗栏目使我提高了理论水平;研究课、教课说课对我的实际教学帮助很大;教学杂谈、教海珠玉、实验与制作等栏目,使我从同行那里学到了不少宝贵经验。科技博览、千层浪等栏目拓宽了我的视野;科学人生使我了解了许多科学家成功之路,体会到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更加坚定了我从事科学教学的信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特别…  相似文献   

17.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以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道:“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然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相似文献   

18.
我是《少年科学》的忠实读者。听说你们要改版了,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我喜欢的《模型梦工厂》、《动物》和《军事》栏目还有吗?张浩然《少年科学》要改版,希望会越来越好看。我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不可以增加些有趣的图片呢?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和往常一样,我吃过晚饭,便拿着报纸浏览当日的新闻。 “叮铃铃……”我习惯性地从口袋掏出小灵通,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是谁呢?我边想边接通了电话。“喂,你好!”“你好,你是科学老师吗?”一个稚嫩的童音传入我的耳中。“是啊。”“我看到月亮啦!”那声音显然很兴奋。“那太好了!我还不知道你是准呢!”“我是你的同学,哦……不是,你的学生,强炜丰。”“恭喜你,今天你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同学。”“耶!我是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