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原始公社制时代的地下文化遗存是非常丰富的,它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起,就具备了最适宜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优越条件。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以他们聪明的才智和辛勤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我国原始文化史上,独放异彩的裴李岗文化,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先民们对我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老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它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夏、商、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隋、唐、北宋等王朝的都城均建立于黄河流域,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中心。唐、宋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地作物的生长,所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达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这一地区也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分布颇为密集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古代的《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下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区,有无定河、沁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郑州至开封古代水运兴衰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形成和巩固这一中心地位的诸多因素中,黄河水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郑州至开封位居黄河中下游相接之际,其古代水系西达洛阳、长安,东抵汴京转至江淮,从先秦、汉魏,至唐、宋的1400多年间,一直是全国水路交通的总枢纽,被誉为“黄金水道”。  相似文献   

5.
黄河象     
一、作品与题解这篇讲读课文是科学说明文,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这具象的骨骼化石是在黄河流域的甘肃省发现的,所以以“黄河象”命名。“黄河象”属“剑齿象”的一种,因此,又名  相似文献   

6.
赵春 《科技文萃》2005,(2):46-49
长江比黄河长,水资源丰富,流域内平原尤其长江中游平原面积广大.为何没能孕育出类似黄河流域那样灿烂的文明,或与黄河流域一起孕育出中华文明,一直是悬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所有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7.
东汉时期南方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领土广袤的国家。古代中国各地文明逐步地扩大与渗透,东西南北的文明交汇碰撞,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上古时代交通阻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的经济文化的交往比较困难。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领域和长江流域各自形成了文明。虽然各有千秋,但总的看来我国南北两种文明在古代社会的早期是以北方黄河流域文明发展得比较充分。王国维讲“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出之都邑,皆在东方。”(这里的东方是指黄河下  相似文献   

8.
一、热点概览 我国北方大地常被称作“黑土地”与“黄土地”。这里分布着以肥沃的黑土著称的东北平原,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由黄河、海河、淮河所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是我国耕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北宋以前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长达3300多年,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黄河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黄河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最有特点的是黄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500千米。黄河流域在气候、植被、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在她周围形成的文化,特别是当文化处于萌芽时期。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我国古代南北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些至今仍保留在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中。出土的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据此谈一下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联系着原始农业村落,河水则是维系原始农业不可缺少的乳汁。古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要温暧、湿润得多,黄土土质疏松肥沃,便于耕种,加上这里地势平坦…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引领和规划了黄河流域城市及其文化软实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凸显了济南在全国区域、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济南在新发展阶段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迈进了"黄河时代",彰显了黄河文化资源,凸显了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和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黄河文化底色和黄河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2.
刘森 《历史学习》2006,(10):25-30
解读:商、周代都城分布特点:都分布于黄河沿岸。因为:①黄河流域地处温带,气候适宜。②黄河流域为我国文明摇篮、开发早,经济相对发达。③两代政权多由发源兴起于黄河流域的部落建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区域。④黄河流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于控制全国疆域。  相似文献   

13.
黄河湿地保护法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湿地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肩负着提供水源、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我国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现阶段黄河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并存,对传统的湿地碎片化治理提出新挑战.针对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管理面临的基本概念混乱、统一的规范体系缺失、合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应该确立科学的基本概念,积极推进黄河湿地立法,构建一体化的执法机制,促进黄河湿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建国前后的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在今天的兰州境内,已发现了众多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它们分布在黄河两岸,体现了古代人依山傍水而居的特点。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实物资料中可以看出,早在距今4000—5000年间的古代,先民们就已在兰州这块土地上定居,并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  相似文献   

15.
东亚大陆内部自北而南并列分布着草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中华民族的活动空间从黄河流域发端,逐渐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战争在夏、商、周、秦汉时代是沿黄河流域的东西战争,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演变转化,发展成为宋、元、明、清至近现代的南北战争。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只有坚持科学思维,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厘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才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是保障黄河安澜的战略思维;二是整体规划治理的系统思维;三是保护开发协调的辩证思维;四是黄河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五是绿色开放发展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中国古代明称为黄河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南方的古代明比黄河明毫不逊色。本通过黄河明与古代南方明的形成发展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方优越的水热条件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造成古代南方明消失的根源所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古代南方明,虽然比较发达,却十分脆弱。在强大的黄河明南侵的压力下,这种脆弱的古代南方明被摧毁,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中华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说,存在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现象,即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转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中国古代文明称为黄河文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南方的古代文明比黄河文明毫不逊色。本文通过黄河文明与古代南方文明的形成发展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方优越的水热条件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造成古代南方文明消失的根源所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古代南方文明,虽然比较发达,却十分脆弱。在强大的黄河文明南侵的压力下,这种脆弱的古代南方文明被摧毁,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心和摇篮的观点在史学界十分流行。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认识,似乎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自古就是落后的夷蛮之地。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一些原始社会遗址陆续被发现,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综合分析这些资料,我们认为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同样源远流长。这两条大河共同孕育了我国古代的文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农业的发明、牲畜的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