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中国教育大辞典》认为,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顾玲玲 《家教世界》2013,(8X):171-172
<正>音乐课堂是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需要两个心理要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并能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有时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经常有意无意地僵化课堂心理氛围,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一直非常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创造空间,并摸索出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心理氛围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气氛。《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对课堂心理氛围的解释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心理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需要自己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  相似文献   

4.
《四川教育》2014,(9):34-34
课堂风格基于教学风格,但又不同于教学风格.具体来讲,课堂风格就是师生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情感和人际氛围.这种心理状态或者氛围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比如感性的课堂比较自然、直观、直接,课堂氛围是和谐的、随意的、愉悦的、轻松的;理性的课堂相对理智、内敛、沉稳,氛围是规范的、严整的,身处其中是沉静的、拘谨的.  相似文献   

5.
课堂心理氛围,即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往往产生不满意、沉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呢?第一,教师是创造课堂心理氛围的关键人物,教师对班级的态度与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心理氛围。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想像力和…  相似文献   

6.
改革中攀比心理的特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比心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改革中攀比心理的加剧,对改革的深化特产生不利的影响,探讨改革中攀比心理加剧的原因,有利于给改革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以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的能力、潜能或特质,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三个方面。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家长应当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信念。  相似文献   

8.
国网企业文化要真正落地开花,应该掌握员工的态度、需要、价值观等心理要素,利用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这样才能满足员工的品位需求,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 ,心理氛围。《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对课堂心理气氛的解释较容易理解 ,即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的结果。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 ,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教师不同 ,课程不同 ,班级不同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不同 ,或严肃活泼 ,或压抑拘谨 ,或轻松愉快 ,或紧张烦闷 ,或民主平等 ,或专制独裁。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苏澄 《广西教育》2009,(20):15-15
课堂心理氛围体现在课堂交往中,有效的课堂交往能产生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积极主动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使其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使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课堂情况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教师是积极课堂心理氛围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造。笔者认为,要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它表现为教师构建创造性的心理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运用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要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优化的家庭心理氛围。心理氛围是指能促进孩子产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丰富创造情感,启迪创造想象的诸多因素的总和。实践证明,生活在良好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其智商一般都高于在不良家庭心理氛围中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状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影响。社会和谐是心理和谐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而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和最高层次,促进社会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改革完善社会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社会心理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加强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宣传,分类指导,关注易感群体,建立健全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国民积极心态,建立社会心理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谐”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唐朝霞老师始终坚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杲板无效现象的根源。”有效的课堂教育应该是充满智力氛围的教育,更应该是充满心理情感互动氛围的教育。为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必须想方设法地和学生心心相印,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引导方法来营造课堂的氛围,着力调动学习的集体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魅力和创造气息,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教育和培养。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学生大都  相似文献   

17.
成功心理氛围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功的心理氛围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不良心理状态是造成学业成绩差,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化学困生必须建立起学生的积极心态,营造成功的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8.
心理游戏作为心理健康学习内容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本文将心理游戏分为认识活动类、情绪情感类、人际交往类和团队互助类,分别列举阐述了四类心理游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创造性教学的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呢?我认为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欲望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家庭中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教育的心理氛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家庭的心理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只有更新家长传统的家教观念,才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心理氛围。好的心理氛围,体现为家长与孩子在心理上的和谐、在思想上的沟通、在情感上的共鸣。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的哺育,它充溢着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和鞭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