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我曾经统计分析过取得高分的高考作文,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高分作文的命题都贴近生活或反映生活真谛。我个人也有几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
一、中美中学作文教学对比 1.选题:“我的”与“大家的”我国中学作文教学,老师多强调要取材于自己生活,是自己对生活的密切观察和体验,比如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同学朋友、接触到的社会等,作文标题经常出现“我的”式标题。如“我的一天”“我的老师”“我的一家”等。  相似文献   

3.
2005年天津市中考作文是以“根”为话题的。文题的提示语从花草树木的根谈到学生成长的“根”,进而谈到人安身立命的“根”……不论有形的根,还是无形的根,根的含义都是十分丰富的。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可以联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在阅卷过程中,我们感觉考生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一、内容丰富,立意高远以“根”为话题表现生活,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写作空间。考生的文章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国情、故乡情,也涉及挑战自我、个人品德、自然环…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题材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我’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校园外的社会生活”等四种类型。其中在“校园生活”类的作文题材中学生写得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无私奉献与诲人不倦的精神被中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学生对教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决定了中考作文命题要围绕学生生活。当然,学生生活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不仅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还要围绕社会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对焦点、热点问题的认识,以促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考作文题型和选材范围更灵活富于变化,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在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常着眼于关注自然、社会、人生,注重考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有话可说,由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拓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尚美德。探究知识,提倡辩证思维。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崇尚科学,注重实践,也是命题者会重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专家引路】 近年中考,社会生活类考题所占比例每年均在50%左右。考题往往以生活为圆心,紧密联系我们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力求让考生“我手写我心,我心诉我情”。像“美就在身边”、“握手”、“生活因变化而精彩”、“跨越那道‘山”’、“盼望”、“朋友”、“交往”等题目,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一所学校,我们生活在其中。教育也在其中。而生活作文的基本理念是: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在作文教学中,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指针.对于我们加强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银兰花 《课外阅读》2011,(7):286-287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到头疼的是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干脆走捷径,抄袭算了。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善于观察。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是观察”。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写作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和生活性。这就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不少教师看到儿童写作时无话可写,习作中内容空洞,就认为繁重课业负担隔断儿童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儿童的生活体验,于是提出作文要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殊不知,儿童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新鲜动态的生活中,他们每天栖居在“生活”之中——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怎么会与生活“隔离”呢?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理解“弯道超越”这一竞技现象下,联系社会进程和人生履历,策动思考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当下社会生活来看,全国上下仍在攻克时艰,在金融危机的“弯道”处坚定信念,铆足勇气。化“危”为“机”,考生理解“弯道超越”自会比任何时候都具体、都深刻。  相似文献   

11.
谭巨婵 《广西教育》2012,(10):48-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做到“让生活融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就应引导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感受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话、大话、空话.这是因为作文教学远离实际生活,从而导致了学生无话可写的局面。因此,作文教学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和个人内心世界这些小圈子,而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更丰富的情感实际.真正让学生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写我真情”。  相似文献   

13.
“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最终的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就小学作文而言,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题型概说] 近几年,中考话题作文已占据了统治地位.多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命题,要求考生写出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感悟.从设计形式看,大多数的话题作文采用材料、提示 话题的形式.材料、提示部分一般都提供多个写作角度,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提示顺利完成写作,考生可以在话题范围内自选角度,拓展开去,写出个性化的好文章来.  相似文献   

15.
读了现代文《一诺千金》后,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联系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的实际.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以“承诺”为话题作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中考河南省卷作文题之一——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有考生的选材是爸爸给“我”讲故事;2022年中考北京市卷作文题之一——以“那个星期天”为题作文,有考生的选材是给过生日的爸爸煎鸡蛋;2022年中考上海市卷作文题——以“这不过是个开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考生直接写“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开场”……以上作文的选材并无多少新鲜、独特之处,说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似乎也不为过,但这些考生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写进作文,且都得了高分。  相似文献   

17.
关健明 《语文天地》2012,(23):55-56
对话型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一、在真实的世界里与生活对话对高中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一真实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他们作文对话的世界。第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与学校生活对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在“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缺乏的就是对闩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不开工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和睦安宁的家庭气氛、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五光十色的社会大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教会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作文应来源于生活。生活化作文就强调学生生活、作文的共同提高。而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为此,笔者在生活化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尝试和研究,即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然后以此为题材作文,使作文反映生活,深化生活,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