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有篇介绍朱光潜的文章说,朱光潜幼年时,在嬉戏玩耍的间隙,经常蹲在教室外的窗下听当私塾先生的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揣摩文意,作者是把“登堂入室”理解为“进入课堂”了。“堂”真是课堂、“室”真是教室吗?“登堂入室”一词源于《论语·先进》。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路,他性情刚勇,喜欢弹瑟,弹出的瑟声犹如打仗,充满杀气。对子路弹瑟的本领,孔子加以评价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即子路;升,登上;堂、室,都指房间。古代房舍,前室为堂,后室为室。即前面的房间为堂,后面的房间为室。孔子的话…  相似文献   

2.
我与《中地参》张淑媚5年前,我在永安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中初露棱角,有人惊讶:你步入教坛仅3年,怎能有如此娴熟的教学技艺?答曰:因伴随我左右的《中地参》赠给了我一把“登堂入室”的金钥匙!4年前,我又“过五关、斩六将”,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有人诧异:在...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在关于作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一切 ,可以说是吹响了扫荡以“假话、空话、套话”为特征的“灰色作文”的进军号 ,同时郑重地让“绿色作文”登堂入室。那么 ,“绿色作文”的纯天然性体现在哪里呢 ?简单地说就是真实 ,即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唯有真 ,方显其美。《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已明确指出 :“要求学生说真话…  相似文献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一个个六七岁的小学童,扎个小辫,着身唐装,登堂入室,摇头晃脑念起《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来,还间或拍拍小手做个“老夫子”的模样,真是别有韵味。这是2004年12月28日上午常德师范附小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仪式上的一个特别场景。那清脆整齐的童声,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着古筝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扣击着在场的每一位嘉宾的心扉。  相似文献   

5.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安排这一内容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为此,时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这一内容进行解读,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看销售药品的电视广告,常见药店的名字大都叫做什么“同仁堂”、“乐仁堂”、“益寿堂”的。堂,《辞源》里解释为:①殿,古代为帝王所居。②称官府治事的处所,因此也称某些官吏为“某某堂”。③阶上室外称堂(即“登堂入室”之“堂”)等几个与房屋有关的意思,但跟药毫无关系,那么药店何以多称“堂”?这还得从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谈起。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是一座魔镜式的艺术宫殿。自初版问世以来,有许多艺术探险家都企图进入其中领略其无穷奥秘,但多因不得要领而难登堂入室,令人遗憾地阻隔在《围城》之外。《围城》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上。“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独特的“围城意象”,构筑起艺术的“围城世界”,塑造了现代“围城人”,从哲学意义上,对整个人类情境和心态进行了形象概括和艺术把握,对人生价值命运作了深层探索,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因为如此,《围城》才以其诱人魅力超越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  相似文献   

8.
一、题型解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在附录位置对部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作了重点推荐。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里,名著题也就“登堂入室”,成为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分析一下2006年的中考题,其名著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Dans la maison"是《登堂入室》的原名,法语里的常用词语,意为"在家、在屋中",有一种只可意会的中产阶级代入感,那恰好是导演欧容作品的标志性特征。《登堂入室》围绕一对师生的作文讲习展开:已经认同平庸生活的文学老师热尔曼布置了一篇作业,在众多不及格的作品中,热尔曼发现了一篇让他欣喜的作品,它出自一个一直坐在最后一  相似文献   

10.
“登堂入室”,这里的“堂”,指的是家里最前面的房间———厅堂,一般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因为厅堂前往往会有台阶,所以进入厅堂就被称为“登堂”。这里的“室”,指的不是教室,不是办公室,而是内室——也就是家中靠里面的屋子,多指卧室,总之,指的是家中比较重要、比较私密的房间。厅堂在外,内室在内,那么,“登堂入室”表面的意思就是从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流氓”一词是不宜轻易登堂入室的,何况是冠以国家的前面   在这里,笔者只不过是借用别人的词——日前美国世界观察环境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弗 莱文先生在接受德国媒体的采访时,正是用“生态流氓国家”这“不雅之语”来形容美国目 前的对外环保政策的。前不久,美国新政府公然“撕毁”了《京都议定书》,拒不履行该条 约规定的,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义务。而众所周知,美国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是绝 对的“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以单元知识短文《小说的人物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指导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运用,借助梯子登堂入室。第三册的三、四两单元可组合为一个大单元,首先阅读知识短文。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14.
初五册《〈世说新语〉三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孔融所说的三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品味。1.我是李府君亲。要想结交李府君(名膺,字元礼)这样的名流,入其门自是第一步。但由于李膺位高望尊、名震洛城,他家的大门便并非人人想进即进——只有“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方可获得门吏通报进而才能“登堂入室”;而此时的孔融年仅10岁,刚到洛城,即使算得上“俊才清称”,亦不为他人所知。如此无名小辈,除了用“我是李府君亲”一语来哄骗门吏外,是不可能跨进李家大门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透过这句“谎言”看出孔融的聪颖。若细加品味,我们似还…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加强我们课堂的实效性,但要使课堂更有实效.关键是使学生做好“入门”和“登堂入室”这两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生物学科已“登堂入室”,被列入高考科目,不再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小科”、“副科”。那么,现阶段,生物学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做好生物教学并实现生物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呢?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所谓“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 ,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学 ,虽说尤其俗话不俗 ,但这所进之“门” ,也还必须是不二法门 ,学生方能以自身“修行”而登堂入室。如果是左道旁门 ,学生即使怎样的自身“修行” ,而欲登堂入室 ,也只能是自己用手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所以鲁迅认为“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 ,‘小说法程’之类” ,就是“专掏”青年的“腰包”的 ,因而主张“多看大作家的作品” ,如说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 ,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也就不能领悟 ,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 ,是必须知…  相似文献   

18.
祁学风 《青海教育》2005,(11):30-30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一篇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联系。成功的导语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登堂入室。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语多是新旧联系式,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但这样一来就显得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不妨因课而异,创新导语设计。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人教版)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本)在江西、山西、天津三省市实验教学基础上,再经过试验修订本而形成和完善的.三个版本在体例上的共同特点就是:每章附有一至两篇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借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阅读材料”正是为贯彻这一精神而登堂入室的,那么,在当前,“阅读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受到师生的重视,是否具有《数学课程标准》所期望的教育功能,是否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寄望的教育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江西省的某些高级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咏柳〉赏析》是一篇诗歌赏析文章。学习诗歌赏析,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三味(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须得在教程教法上为学生设计一种“捷径”,使其登堂入室,探囊取物,得之于心;否则会使学生困惑、枯燥而无所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