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时至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是端午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从唐代端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对端午节俗的生动描写,有端午饮食、端午节物以及端午社交活动,透视这些节俗文化可见其蕴含着的浓厚的人文关照,不仅有对生命的珍爱和祈愿,对屈原的悼念和歌颂,更有人们之间紧密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2.
唐代节日特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经过唐人的传承、创造和参与、享用,节日文化和节日生活呈现出新兴节日、新兴节俗迭起,狂欢色彩浓厚,户外活动频繁,宗教因素普遍存在,节假日广泛设置,胡风弥漫等时代特征.节日时代特征的出现与整个唐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它既是唐代社会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其缩影和表征,还是影响唐代社会整体面貌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3.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序与诗歌是二位一体的文学存在,它所具有的映现生活、抒写情感、传承文明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节俗类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小类,共37篇。梳理这些诗序,我们发现,唐代节俗诗序不仅较为全面地保存了唐代流行的节俗名称,而且鲜活地再现了节日风俗文化自古至今的流变过程,同时它们还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代长安的宫廷建筑中,有一座花萼楼,它是兴庆宫的精华建筑之一,也是唐代建筑的辉煌代表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盛唐的繁华,承载了中晚唐的追思,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历史魅力的楼阁。走近花萼楼,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回望大唐的风姿,去领略历史的沧桑。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自春秋战国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是这一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细考《全唐诗》,可发现这一时期的端午诗记录了端午在饮食、辟邪和助兴方面的节俗.这些节俗寄寓了深厚的文化内蕴,既有良辰佳节的闲情逸致,又有浓厚的生命观照意识,还有感恩戴德的歌颂.它们是作者济世爱国情结的体现,也是整个时代氛围和端午节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7.
春社和秋社是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作为唐代传统节日的社日节,从唐代以前官方与民众对社日节俗活动不断的反复实践那里获得了基本的生存力量;到唐代,它又为官方所支持,为乡村民众所需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兴盛的态势.社日节在唐代的兴盛与私社的发展具有互动关系.节日及其约定俗成的活动为私社成员提供了周期性聚会的平台,私社则通过成员对节日活动的参与赢得了在国家那里存在的合法性,并加强了内部的交往和联系.同样重要的是,对节日活动的种种安排和组织,乃至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展现并锻炼了乡村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9.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10.
裴恒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93-96,100
唐代墓志是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唐人从人世间到幽冥界的历史印记。从出土的唐代墓志可以看出,其涉及人物众多、资料丰富且撰写水平高,展现了唐人丰富的丧葬文化、多元的思想观念和浓厚的门第观念。随着更多唐代墓志的出土及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唐代社会的认识将会更加细化,唐史的研究空间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1.
设计是上海中小学劳技新教材新设的内容,也是整个新课程的创意之一。劳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和使用,需要从教学的角度,准确把握设计的属性,明确设计教学的目的,努力探索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浙东唐诗之路与政治结缘很深,主要是官府官员的倡导鼓励并付诸行动,特别是皇帝爱好、态度、立场和朝廷的施政方针,在网罗文人,吸引士子行为流向上发挥了诱导、推动作用。同时浙东宗教在吸引文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宗教是受政治“调控”的。两者综合乃成唐诗之路之政治因素。客观上是有利于唐朝诗歌的发展和繁荣昌盛的。  相似文献   

14.
杨帆 《海外英语》2012,(7):171-172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而唐诗乃我国文化的精粹。中华名族在唐朝年间,繁荣昌盛,浓厚的文化气息,为后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翻译为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唐诗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探讨翻译大师许渊冲的唐诗翻译。  相似文献   

15.
编选古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接受形式之一。在一批明清之际的“古诗——唐诗”系列选本中,就乐府诗的体例问题形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倾向与分歧,即大多数系列选本保留了唐前乐府诗的体例而取消了唐代乐府诗的体例,只有少数系列选本保持了乐府诗体例的前后一致性。这种主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代学者对唐代乐府诗的轻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7.
越中是唐诗之路的心脏地带,自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和文士雅客多隐居于此,中国的山水文学和山水诗就诞生在越中。大唐时代文士雅客纷至沓来,使昔日魏晋风流得以再现,其结果即是形成了今人所称的唐诗之路。从唐人诗文所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步魏晋人士的足迹来此访胜探幽的。可以说,魏晋风流在越中的活动是唐诗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岁寒堂诗话》研究现状的一篇综述,旨在通过综述对其已有研究成果作一提纲挈领式的归纳陈述,以便于后继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岁寒堂诗话》的校注工作;二是张戒其人及《岁寒堂诗话》成书的考述;三是其诗学理论的挖掘与研究.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关系时,更多注意的是唐诗、宋词的区别,而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却很少看到。唐诗的创作技巧,诸如写景、抒情、移用、点化唐人诗句、“随俗”、“雅化”、隐括前人诗词以及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对宋词境界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