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2.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生存的基础。受众研究是提升媒介生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媒介的受众研究基本上都是一种被动的、建立在对传播过程完成后受众的各种反应的测量和评估基础上的马后炮式研究,而对媒介传播之前的相关研究却付诸阙如。以电视媒介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的受众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媒介产品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工具生产出的产品,它借助媒介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和交换,能够满足特定的需求,因而具有了商品属性。媒介产品的市场交换过程即是消费过程的体现,受众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媒介产品的生产,而媒介产品具有引导受众消费的功能,所以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媒介应当依托受众进行媒介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吕美  王京山 《新闻传播》2005,(11):11-13
受众接受机制研究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促进受众态度的转变,大众传播就要向人际性传播的靠拢。在大众传媒争取受众态度层面的改变上。最具情感色彩的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尊重受众的需要、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是与受众进行深层次交流的关键。同时。大众媒介要改变态度,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了解和尊重受众的需求,这样大众传播才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李子晨 《新闻世界》2011,(3):101-102
传播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人类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与别人反复交换意见,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众传播活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此共生的有关"媒介、受众、效果"关系的博弈也日益凸显。笔者从媒介、受众、效果三者的关系入手,谈谈自己对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受众,既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使用与满足"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是在西方传播学受众研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余炳毛 《新闻知识》2002,(12):29-30
大众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是传播的对象与 目的地。了解受众的需求、期望,对编辑传播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介分割受众的情况下,受众的需 求、期望可以说对编辑传播提出了挑战。要应对这一挑 战,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期望。这已成为摆在每一个 编辑面前的课题。   受众的期望,就是受众对编辑传播满足其需要的 希望和要求。受众的期望与受众的需求密切相关。无论 何种媒介的编辑都难以满足受众个体的各种要求,这 就使受众对不同的媒介往往抱有不同的期望。所以了 解受众的期望,首先要弄明白受众的需求与使用媒介 的动机。   一、受众的需求是期望产生的基础  人的需求千姿百态,其基本需求包括从低到高的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参与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完善,受众由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他们不仅是信息的需求者和接收者,还是媒介活动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但是在肯定网络媒体时代受众主体地位确立与提升的同时,不少媒体也出现过分迎合受众的低俗化、媚俗化现象,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关注新媒介生态下的受众地位发生的新变化,对受众自身意见的表达、媒体的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众心理与媒体分众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大众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分众化(或小众化)的趋势,任何一家媒介在关注广大受众普遍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受众不同的需求。报纸的扩版和广播电视中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媒介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使受众各类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对广告客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便于他们在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媒介、版面或节目中投放广告,使其更为集中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广告收益,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受到的政治、经济制约以及受众在选择、接收、反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限的主动性出发,说明了“受众中心论”的局限,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提高受众地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介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想象,因为她所报道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政治,经济,科技,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类的。因此,媒介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对受众进行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媒介所必有的社会责任之一。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也担负起这种责任。广播怎么样才能实现人文关怀?完成人们“精神润滑剂”的角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对于媒介经济而言,媒介产业的进行是由媒体、受众、广告商三个元素构成的,其中,媒体在这个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供给的角色,受众、广告商是扮演着需求的角色。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媒介本位正逐步让位于受众本位。准确地衡量和预测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信息的人,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VCD等电子媒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本文主要阐述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内地运用随机抽样方法研究受众的历史过程,分析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某些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中国成立的50年中,新闻事业也同共和国的历史一样,经历了曲折和磨难,新闻受众工作和受众研究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建国初期,为继承和发扬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和邹韬奋同志主办的《生活》的优良传统,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  相似文献   

16.
李楠 《记者摇篮》2008,(4):30-31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徐琦 《新闻世界》2010,(11):169-170
2010年央视春晚因植入性广告的明显增多和节目安排引起各界广泛热议。随着我国内地电视收视环境的开放和来自各种其他媒介的介入,媒介场的改变同时带来了电视收视环境的改变。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的春晚也必须正视媒介和受众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本文从虎年春晚之争入手,分别从大众传播与媒介场变化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大众传播与综艺节目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现阶段媒介场变化带来的受众收视环境的改变对于综艺节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武祥 《记者摇篮》2006,(10):50-51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受众不仅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媒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如今的受众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受众的保护和解放,受众早已不再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或被动的接受信息者,在传播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日渐凸显。一、受众喜好左右媒介发展方向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媒介如果不想被挤出市场,淘汰出局,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谁能赢得受众,谁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受众得到了媒介前所未有的关注,满足受…  相似文献   

19.
受众本位:引领电视娱乐市场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媒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①因此,只有当传播者掌握了受众的需求,并针对这种需求,通过恰当的形式和一定步骤来提高受众接受信息的积极性,才能与受众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效果。“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学界对传播生态化境的研究。本期《同质与失衡——传播生态中的地理因素解析》一文,从媒介地理学观点出发,通过对临夏和泾源两县回族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习惯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