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够自动捆成线团的塑料材料,利用它制成的塑料线可用作手术缝合线和医疗植入物。这种“智能”塑料由热塑性塑料聚合物制成,可被人体吸收,经设计后能够记忆一种特定的形状,当加热到体温时,它就会自动转化成所需的形状。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说,这种塑料可用来制作植入物或骨钉,植入人体时比细线略粗一点。加热之后就会变成所需的植入物形状。由于该材料具有记忆功能,它能以一个松散线团的形式穿过切口。当被加热到体温时,材料“记起了”它设计好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收缩拉紧伤口。等伤口愈合后,材料自动分…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发现,如果将气体充分冷却,气体便会变成液体,而当科学家将坚硬的金属放置到这种极冷的液体罩浸一下,金属马上会变得很松脆,只要用铁锤一敲,钢铁也会成为粉末。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用人工创造出非常接近于“绝对零度”(绝对零度为-273.15℃)的低温。研究这种超冷状态下的科学技术统称为低温学。  相似文献   

3.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研究人员建立纳米等级火箭,科幻情节即将成为科学现实!这非常像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中的迷你普罗透斯船,它能够处理一位患病俄罗斯科学家大脑的血凝块。目前,科学家最新设计的纳米等级火箭有望未来一天能够在人体内巡游,或者执行医学任务。  相似文献   

4.
美国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一种可以植入眼球的毫米级计算。这种计算机主要为青光眼患者研制,放置在患者眼球内可以监测眼压,并通过无线收发装置向外部装置发出眼压数据,方便医生及时为病人缓解痛苦。  相似文献   

5.
彭文 《百科知识》2005,(6X):39-40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第一次研制出了能在不同波长光线下改变形状的塑料,这一成果的基础是塑料的形状记忆效应,也就是塑料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有限的变形后,可由加热的方式使其恢复到变形前形状的特性。不过,科学家首次使光的波长成为塑料形状记忆效应的发生条件。这一成果在工程、制造业、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I0001-I0001
中国科学家贡献突出 中国科技网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立功了。关国媒体2月20日报道,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根据普遍预期,该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暗物质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07,(12):46-46
新型塑料薄如纸硬如钢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透明塑料,强度犹如钢铁,却只有一张纸的厚度。这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塑料由粘土和一种类似于学生使用的无毒胶水制成,只需很少的能源就能生产。该塑料  相似文献   

8.
陈丹 《金秋科苑》2008,(11):50-51
心脏起搏器、植入式耳蜗、血糖监测仪……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类健康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电子设备。科学家还在尝试多种可植入电子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比如大脑刺激器,有的能够阻断饥饿信号,具有减肥功能;有的可治疗帕金森氏症或者慢性疼痛。另外还有一些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癌症或心脏病发作时肌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不过,所有这些植入式设备都有一个缺陷:虽然它们的输出功率都很小,  相似文献   

9.
老人穿针器     
正一次帮奶奶穿针线时,我一边穿一边想:针眼这么小,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放大一点呢?没错,用放大镜可以做到。于是,按照这个思路,我开始动手制作老人穿针器。我先找来一块长方形泡沫,用透明胶把一面放大镜固定在泡沫上,再在泡沫的另一端挖一个可以放置线圈的小槽,然后找来一根圆柱形的塑料棒,放在线圈中做轴,最后把塑料棒和线圈放  相似文献   

10.
正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同学们都明白它们也存在巨大的隐患:塑料垃圾难以降解,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它们藏匿于地层深处,游弋于南北两极,甚至出现在海洋中,成为海洋生物的梦魇。塑料:挥之不去的阴霾在一二百年前,有一种天然绝缘材料虫胶垄断了绝缘材料市场。一位名叫列奥·贝克兰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尝  相似文献   

11.
正塑料在自然界中的降解非常缓慢,降解周期一般为200至400年。目前,垃圾塑料绝大多数依然留存在自然界中,其中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海洋。但多年前科学家在海洋中考察时发现,漂浮在洋面上的垃圾塑料远比他们预料的要少,只及原先估计的10%。其余的垃圾塑料到哪儿去了?当时他们给出多种解释,其中一种猜测是海洋中或许存在某种会分解塑料的未知微生物。海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会吞食塑料的生  相似文献   

12.
《世界发明》2003,26(12):6-7
德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去除活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来基因植入猪胚胎体内,成功培育出体内各组织因表现植入基因特性而发出绿光的幼猪。这一成果被认为对今后有目的地培养供人体所用的移植器官具有重要意义。慕尼黑大学科学家亚历山大·普法伊费尔与埃克哈德·沃尔夫等人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通讯》上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信息》2004,(12):24-24
韩国三星电子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SID 2004”展会上展出了使用6色彩色滤色器的17英寸液晶面板。在标准R(红)、G(绿)、B(蓝)基础上追加了C(青)、M(品红)和Y(黄),共使用了6色滤色器。过去使用3色彩色滤色器的面板无法表现的祖母绿色等颜色表现得更接近于本色,非常自然。色彩表现范围与NTSC规格相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06,(10):17-17
自颈椎以下瘫痪的美国男子纳格尔借助一个与计算机相连的植入器和人造手臂,就可通过思维打开电视机,看电子邮件和处理其它一些日常事务。此类大脑植入器可使重度残疾人能够控制轮椅和人造假肢。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朝着开发“仿生”系统迈出的最大一步,它有可能使那些失去肢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发明与创新》2014,(11):60-60
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制新方法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目前,英国研究小组最新研制一种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或许将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起到关键性作用.“海绵”由制造塑料的较大聚合物分子制成,这种分子非常稳定,且成本较低,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非常好.这种“海绵”装置具有独特的环保作用,可将化石燃料生成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氢气,实现零排放.  相似文献   

16.
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非常重要,作为业主(甲方)或者监理,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本文做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I0005-I0005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的最新研究,这种微芯片辐射出的兆赫波(T射线)能够穿透固体材料而且不具备X射线的损伤效果。一种手持式扫描仪能够通过微芯片发现隐藏在塑料中的剃须刀片,或者能够测量鸡肉中的脂肪含量,这种能力一旦应用于大型设备的话更适合于机场的安全检查。  相似文献   

18.
《金秋科苑》2012,(17):102-103
2012年2月23日,大脑运动皮层植入芯片的猴子“建辉”通过大脑信号“遥控”机械手做出手势。“心电感应”技术是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例如假肢)之间建立一条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以此帮助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来自浙江大学研究组的科学家21日下午宣布,他们已在猴子身上实现了大脑信号“遥控”机械手做出抓、勾、握、捏等较精细的手势。  相似文献   

19.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人们可能对花园里的蜗牛并不抱太多的期望,但事实上这些小家伙却能成为“活电池”!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的埃维耿尼一卡兹(Evgeny Katz)和他带领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将一个生物燃料电池植入一个蜗牛体内,使它在生命残留的几个月里产生电能。  相似文献   

20.
创意潮品     
正人体微芯片美国一家公司生产出了一种可植入人体的微芯片。该芯片的功能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装上芯片后可以用来解锁智能门锁、电脑、启动汽车或者摩托车等。流感疫苗"创可贴"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可抵御多种流感病毒株的流感疫苗"创可贴",它只有一平方厘米大小,表面上排列着上百个不到一毫米、细如发丝的微针管。需要打疫苗时,只要拆开包装,再把它往手上—贴—压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