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信”就是忠于原文,“达”就是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雅”就是译文的文笔要优美。严复当时用古文翻译,“雅”被认为是古雅。“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译界对“雅”有不同看法,发生争论,因而有人提出“信”和“顺”的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顺”是指译文的语言要通顺。把“信、达、雅”与“信和顺”作一比较,除相同部分以外,不同处在于前者强调“雅”,强调文笔优美,后者对文笔优美不加强调。笔者认为从译作的社会效果看,还是应该强调译文文笔应当优美。因而翻译的标准还是“信、达、雅”好。“雅”不但不能从翻译的标准中去掉,而且应该更加强调才是。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标准是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因而也是译界最有争议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始终莫能取得统一的意见,迄今仍是众说不同,各执一词。各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中影响较大的有: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鲁迅的“信”和“顺”;傅雷的“神似”说;钱锺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音美、意美、形美”;联合国文件翻译的“准确、通顺、易懂”,如  相似文献   

3.
“绍兴师爷”的注释,见新版《鲁迅全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卷《朝花夕拾·无常》篇.1926年1月30日,陈西滢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致志摩》的信.信中诬蔑鲁迅“有他们贵乡绍兴刑名师爷的脾气”.为此,鲁迅在《无常》中借对故乡“迎神赛会”时“活无常”形象的记述,揭露鞭笞了貌似公正而实是维护旧势力的陈西滢一类的无耻文人.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持原作的风姿。”简言之,即“信”和“顺”。“信”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章的写作风格,作者的感情等。“顺”则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习惯,使不懂汉语的读者亦能读懂。  相似文献   

5.
从《关雎》的两种英译看翻译的创造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都已经说明了翻译中创造的必要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往往被“信”字所掩盖。究其原因,译者常常对自身译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缺乏认知。译者的身份要求“信”,而读者的身份又决定了翻译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关雎》两种英译文的比较所要说明的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应当以承认创造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说:“译事之难:信、达、雅。”他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文体的的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最适用于文学翻译。作为清末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除译过几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外,他没有翻译过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但是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对当时以至现代文学作品翻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要求译文做到忠实于原作,文字准确,语言流畅,行文通顺;体现原著风格,文字优美清新,对于严复的这一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界曾经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在于在三者之中,谁居于首位,也就是谁服从于谁的问题。三十年代有人曾就此提出在翻译中“宁错务顺”,就是宁可译文和原著有出入或者不准确,也要使文章通顺畅达。鲁迅先生则钟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译文不必强求通顺,只求把原著意思表达清楚。 时过境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剧增和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一批批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一批批中国名著被介绍到国外。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翻译的标准重新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下面笔者想就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标准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信、达、雅”  相似文献   

7.
1 自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天演论·译例言》,1901年)以来,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段时期中,对于“信、达、雅”这一著名翻译原则,人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许多成就卓著的老翻译家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1931年,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二心集》)。1932年,林语堂提出翻译“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翻译论》)。傅雷先生把翻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的许多原则中,忠实于原作总是放在首位的。鲁迅先生非常注重译文的“信”。他在给瞿秋白的回信中说过:“……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在他看来,“信”是衡量一篇译文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9.
读鲁迅的杂文,你不得不为其短小精悍而又能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所震撼、所折服。即如这篇《“友邦惊诧”论》,短短的几百字,就透辟地概括了当时学生请愿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对国民党政府及当时的世界列强作了深刻、无情而又无可抵挡的抨击。在论析鲁迅杂文这种特有的批判力时,人们常爱引用鲁迅给许广平信中的一段话──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批评女性所作论辩文的缺点时说: “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并在其中间接地说明了自己的论战方法是:“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  相似文献   

10.
试谈翻译中的寓“神似”于“形似”于崇洛,于立亭严复在译《天演论》的实践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鲁迅先生则主张“直译”,傅雷从亲身体验中又以“神似”立论。实际上,当译文能比较完美而又恰切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不管“意译”还是“直译”都可视为翻...  相似文献   

11.
李昌前老师在贵刊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闰土>释难》的文章。文章为了解释“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时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正月供祖像’等旧历年的习俗也随之改在新年了。”这是因为“据查,鲁迅写小说时,正逢当时政府提倡用阳历(即新历)不许过旧年。”而对新年的理解则以辞书为依据解释为:“新年”即“元旦和元旦以后的一段时间”,而“元旦”又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指新历年的第一天。我同意“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的观点,但对李老师对“新年”与“元旦”的解释却不敢苟同。想谈点  相似文献   

12.
凌河 《云南教育》2013,(19):27-27
今天再来说鲁迅的“退出”,似乎已经不新鲜了——新学年开学之际,因为一篇《风筝》的“退出”教材,“鲁迅风波”再掀轩然。但是一个鲁迅,其实从未“退出”我们的生活,“鲁迅问题”,每隔几年就要热门一次。十年之前,关于“老石头”、“老顽固”甚至“偏执狂”的骂声,我们还没有忘记;五年之前,关于内山完造、关于“卢布”,上世纪30年代文化特工制造的流言又卷土重来,甚至关于八道湾羽太信子的蜚短流长,那些早已破产的老调,竞也一再地重弹。  相似文献   

13.
1924年的一天清晨,鲁迅还未起床。突然,一个名叫杨树达的陌生青年闯进门来,不时地跳着,唱着,缠着鲁迅给他钱。当时,鲁迅认为此人是受人指使来耍“无赖”的,为的是“恫吓”自己。事后,他挥笔写就《记“杨树达”君的袭来》一文,发表于《语丝》周刊第二期上。文章发表后,鲁迅的学生,杨树达的好友李遇安给他来了信,说明杨确实是患了精神病,那天早晨正是他发病时,望先生不要误会,并谅解他。读了这封信,鲁迅方知道自己弄错了。他为自己“太易于猜疑,尤易于愤怒”而难过,并沉痛地表示: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来喝干。”他立即写出《关于杨君…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日本杰出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的重要观点、研究范式、学术特质进行了阐释,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得与失作了一定的评价。论文简述了“竹内鲁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继学者为实现对“竹内鲁迅”的超越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作为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但是,对于其中的许多问题长期以来,看法不统一,分歧很大,而意见最多的还是集中在鲁迅对三味书屋中的那个“老秀才”、“宿儒”的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鲁迅是热情赞扬“老秀才” 的,因为“这位塾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态度是诚恳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塾师“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腐儒.……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的”我的看法是:“鲁迅对这位“宿儒”决不是热情赞颂,作为“尊师”来描写,相反是对他进行恰如其分的讽刺批判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20.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