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经过各方面紧张艰苦的努力,“清华一号”微小卫星的研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制“清华一号”卫星的目的,是为中国用户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演示验证,这些多元化技术可用于气象观测、通讯及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目前,“清华一号”工程星(不发射上天,用来在地面进行电特性功能试验,所具备的功  相似文献   

2.
鉴于卫星传感器等参数的保密性和通用性,普遍采用有理函数模型代替严格轨道模型对卫星影像进行高精度定位。尤其是在稀无控制点区域,采用基于有理函数模型的区域网平差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影像的定位精度。以World View-I和IRS-P5为数据源进行试验,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并可将其推广应用于大比例尺稀无地面控制点测图技术。  相似文献   

3.
3月初,海洋二号卫星正式交付使用。较其他卫星不同的是,海洋二号第一次搭载进行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解决了一个航天领域的世界难题:如何使卫星所获取的海量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输给地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工教育》2010,(4):38-38
卫星遥感技术是指用装在卫星平台上的传感器收集由地面目标物发射反射来的电磁波,再通过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对象信息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弄清卫星与地面接收站位置上的几何关系,对地面站能否有效地接收卫星转发器传播的电视信号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地面接收站的天线必须正好对准卫星;其次是为了使地面站所收到的卫星转发的电视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距离和天线仰角的度数来决定购置何种地面接收站。过份追求购置高质量的地面接收站,肯定会造成经济上  相似文献   

6.
2004年4月18日23时59 分,我国科学 赵 音家一箭双星将两颗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太空,升空飞行10分钟后,释放“试验一号”;30秒 多的纳星升空铺路。钟后,释放“纳星一号”,双星都准确进入了 科学家为什么要把卫星做得这么小?因各自的轨道。这两颗卫星均属于小卫星和微 为纳卫星技术新,尖端技术含量高;研制快小卫星系列。“试验一号”重204千克, “纳 周期短;投入少,制造和发射费用低;质量星一号”只有25千克。 轻,体积小,一箭可以发射两颗乃至多颗;在纳型卫星,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 空…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利用工程试验研究方法讨论建立矿区地面控制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在地面建立卫星定位控制网是建立矿区控制测量系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整个控制测量系统的建立,方法先进,精度可靠,不但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对数字矿山、智慧矿山、矿山物联网、矿山六大系统的建设及矿山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地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无缝定位技术的概念,并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技术的缺陷,同时论述利用俄罗斯GLONASS系统、伪卫星技术和基于地面广播的数字电视DTV系统等,与GPS进行联合定位,从而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最终实现无缝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9.
孙娟  马斌 《华章》2011,(17)
为减轻地面测控站的负担,提高电视卫星自主导航的能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电视卫星自主导航技术.该技术利用脉冲星辐射的X射线信号,自主确定航天器的时间、姿态、位置和速度,为电视卫星的自主导航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国际     
正潘建伟入选《自然》2017十大科学人物2017年12月19日,英国《自然》杂志发布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凭借其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入选。依托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团队2017年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突破,如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  相似文献   

11.
只有时间表正常,地面应用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卫星资料也能被完整接收和处理。为保证及时发现时间表异常,研究相应的检验技术,分别从逻辑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对时间表进行检验,该项技术可以保证当时间表内容出现异常时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保证地面应用系统的运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山东省五莲县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到1998年9月底,已建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42座。全县73%的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可直接收看教育教学节目,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卫星电视教育发展目标。为充分利用卫星电视丰富的教育资源,县教委于1995年就制定了《卫星电视教育地面接收站管理规定》,1997年又将其纳入全县教育目标管理体系,每年进行一次量化评比,表彰先进。同时,加强对卫星地面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保证了各校卫星地面站的正常运行。五莲县大力发展卫星电视教育@莫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发射的气象卫星越来越多,在轨的气象卫星个数不断增加,地面站的接收任务也不断增加,在地面站接收卫星数据时,可能出现数据混乱即某颗卫星对应的原始数据中存放其它卫星数据的情况,以及轨道冲突时卫星接收数据缺失的情况,在现有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卫星各级产品的缺失。针对这两种情况,在现有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基础上,以风三卫星原始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应的质量保证技术,以提高异常的发现时效和数据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1986年,在国家教委的积极支持下,我国首先开通了卫星教育信息电视传播频道,各地相继建立卫星地面收转装置,并把晚间播放时间分配给电视大学使用,极大地增强了电视大学的技术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代绝大多数的太空活动都是从地面发射开始的 ,所有的太空活动都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 ,太空飞行器的地面支撑系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地面到太空 ,人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太空飞行器上 ,实际上地面支撑系统乃是太空活动的根基和保障。世人往往只知道卫星、飞船和航天飞机 ,而不甚了解地面上极为复杂、宏伟、精密而又细致的支撑系统。有鉴于此 ,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太空飞行器地面支撑系统的概况。人造地球卫星的地面支撑系统人造地球卫星的地面支撑系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发射入轨支撑要把卫星送入太空 ,需要用强大的运载系统 ;而发射运载系统…  相似文献   

16.
卫星减灾,实际上是综合气象、资源卫星获取的各种信息,由各种功能的卫星构成一个综合卫星数据信息系统,为人类防灾、抗灾和减灾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同时在灾害发生时,地面的一些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可能遭到破坏,而卫星遥感通信畅通无阻,可以不间断地获得人们所需的信息。 对于洪涝和干旱等频繁发生、影响极大的自然灾害,利用卫星可以提前向人们发  相似文献   

17.
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以往研制和发射的卫星都是以一个或多个系列化的独立卫星进行的,随着目前不同应用对卫星使命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卫星变得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复杂,使得其研制和发射成本大幅提高,研制周期变得更长,风险度也随之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的航天专家开始探索“快、好、省”的新的卫星发展方向,他们受地面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启发,提出了“卫星编队飞行”的概念。所谓编队飞行就是由若干颗卫星在轨道上构成一个特定形状,各颗卫星一方面保持这个形状,同时又绕地球中心旋转,各颗卫星轨道周…  相似文献   

18.
日本通产省 2001年度开始研制利用人造卫星进行太阳能发电。 日本太阳能发电卫星的设想,是向高 3.6万公里的静止轨道发射一枚卫星,在卫星两翼安装宽 1公里、长 3公里的太阳能发电板。产生的电力通过直径 1公里的天线向地面发射微波传输。地面则设置直径数公里的接收天线。该计划预计约需资金 2万亿日元,发电能力为 100万千瓦。 日本有关方面表示,在宇宙发电不分昼夜,比地面的太阳能发电更有效率。虽然计划发电成本为每千瓦 23日元,大大高于现今火力发电的每千瓦 10日元,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可望进一步降低。另外,传电的微波比手机…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本封底、封面选用了4张卫星照片,北纬26°附近尼罗河—段河谷及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我国渤海湾附近地区的卫星照片。封底是地球卫星照片和卫星云图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宇宙中拍摄到的照片,所以叫卫星照片。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也叫陆地卫星,是以研究地球资源和环境动态监测为目的,专门探测、普查地球资源的航天卫星。航天卫星拍摄时高度较大,因此卫星照片的覆盖范围较大。一张卫星照片可以覆盖地面34 225km~2,这样把我国领土勘测一遍只需拍500张卫星照片,而利用飞机进行航空测量则要拍500万张航空照片。因此利用卫星照片可以进行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发射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顺利升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进行量子通信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也将实现"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初步构建。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军事和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等国也启动了相关的研究计划。此次"墨子号"的发射,更巩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