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司与企业对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基于胜任能力的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模式能够改变固有教育结构,激发MBA学员的学习激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也能使MBA学子更好地胜任今后工作岗位。文章以胜任能力为导向,分别从学员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四个方面探索MBA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MBA学员需要的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MBA核心课程又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高等数学在整个MBA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好MBA核心课程的基础。开展好高等数学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在MBA教育中开展数学教育从而达到课程体系目标呢?正确而全面的贯彻好教学原则,才能提高MBA教学质量,实现MBA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高等职业教育,MBA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MBA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育质量,并就MBA教育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供给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MBA教育的不断深入,IT已与MBA培养过程的整个环节密不可分,面对这种新的情况,对于管理学院的MBA学员,加强计算机化空间下的企业运作实验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许民利 《高教论坛》2007,(2):175-176,F0003
根据在英国Cardiff大学商学院的访问学习,分析了英国MBA教育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提出我国MBA教育应该在招生方面尽可能地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细更有针对性,在教学上应该多方法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和团队合作训练,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学校还应多收集实际企业的资料,为MBA学员提供学习企业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高等职业教育,MBA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受到市场规模和技术变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MBA教育模式在演进过程中出现过三种模式。我国MBA教育经历了照搬美国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进入了积极寻求改革以融入国际一体化竞争的阶段。但受到认知、体制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本土化的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未来的MBA教育应当加强对MBA教育机制、体制等方面改革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MBA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入学条件与学员类型、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学员就业及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探讨了对中国MBA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理论上MBA课程教育通过系统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应当提升学员的人力资本,但尚未有实证研究证实这种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将人力资本分解为风险决策能力、学习态度、工作状态三个维度,以我国一个中等水平MBA项目的235名MBA学员为调查对象,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二年级和一年级学员在上述变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一年的MBA课程教育显著提升了男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但是女性学员效果不明显;在学习态度上有不显著的微弱提升,但分化剧烈;在工作状态上,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都有微弱下降,但统计学上不显著。MBA课程教育应该更多关注女性学员和向负面状态分化的学员,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MBA学生,有效地满足不同行业MBA课程定制化和MBA学生需求差异化的要求是商学院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等工作之外,需要对MBA的各专业课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中国本土企业的需要。MBA《消费者行为学》试图通过课程模块化的开发,优化内容设计、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提高MBA学员的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管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MBA教育主要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价值追求.然而,自MBA引入我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其内在价值,MBA教育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与普通研究生教育一样,体现着计划经济的浓厚色彩.在MBA教育进入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进行中国MBA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MBA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评估方法、观念转变、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MBA教育培养CTO、CFO类人才的创新思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MBA教育通过十年的发晨已初具规模。正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MBA教育也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以求进一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MBA教育的创新需求则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对信息技术型管理人才和财会、金融类人才的需求趋势以及美国技术MBA的培养模式戚讨我国MBA教育在培养企业CTO、CFO方面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专业学位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MBA是我国专业学位历史最长的教育项目之一.鉴于欧美的MBA教育有着更长的发展历史,考虑到其MBA培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与现状能为我国MBA教育的发展提供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本文重点考察了欧美几所知名商学院MBA项目的最新发展动态,梳理了他们在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培养全球化意识的学习体验,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过程三个方面的现况.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对国内外MBA办学实践者的访谈资料,提出了对我国MBA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湖北大学MBA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湖北大学MBA学员的学习需求状况和MBA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认为这些不足主要包括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不适应学员需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管理组织上不够完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根据学员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MBA教学质量,强化MBA教育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湖北大学MBA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湖北大学MBA学员的学习需求状况和MBA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认为这些不足主要包括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不适应学员需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管理组织上不够完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根据学员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MBA教学质量,强化MBA教育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5.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在我国MBA教育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MBA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诸方面。为了加强我国MBA教育,必须要朝着国际化、本土化发展目标努力,培养目标应明确化与特色化,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完善课程设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MBA项目面临的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内蒙古大学MBA教育项目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确立非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结合当地企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的启示.提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MBA教育的策略选择应该是:保持和强化特色,在寻求合作中提升质量,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注重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MBA“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欧美各商学院 ,尤其是美国的商学院中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 MBA学员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我国开设了 MBA专业的高校中 ,大部分也都设置了这门课程。 1 998年 5月全国 MBA指导委员会委托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举办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第二次师资研讨班 ,各校教师普遍认为这门课不好教 ,MBA学员不喜欢也不重视这门课程。那么 ,是不是这门课程已没有生命力呢 ?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 ,查阅当前欧美商学院的有关资料 ,对我国 MBA学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旨在提高本…  相似文献   

18.
管理沟通是MBA教学内容的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沟通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管理沟通是MBA教学内容的核心,它在MBA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是MBA必备的管理技能。管理沟通课程就是要培养MBA学员良好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的商务活动日渐频繁,中国企业不断走向海外市场,外资企业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的国际化人才。作为人们进行商务活动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商务英语在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MBA教学过程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论文通过MBA学员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进一步明确了MBA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和课程设计,剖析和探讨了如何针对MBA学员的需求开展多元化的实用型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MBA教育只有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人才,才能重塑和发展MBA培养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山东财经大学MBA学院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较好地做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良性循环的育人生态环境中,培养学员的职业胜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