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许多女性作家的名字:庐隐、张爱玲、梅娘、凌叔华、冯沅君、冰心、丁玲、萧红、林徽因、林海音、杨绛……在这个庞大的阵容里,有一个人,以她特有的笔法,特有的姿态,书写着女性的苦难,她就是萧红。在《弃儿》《王阿嫂之死》《生死场》《呼兰河传》中,萧红都血淋  相似文献   

2.
<正>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在三四十年代有着"文学洛神"之称,小说《生死场》是萧红传世的经典名篇。正如林贤治在《萧红十年集·上》的"前言"中提到的,萧红本人具备"女性"和"穷人"两个文化身份,而且这两个身份是重叠的关系。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萧红将哀悯和关怀的目光投诸下层女性。在《生死场》中,萧红敏锐地凸显了贫弱的底层女性处于  相似文献   

3.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对母性的质疑--试析萧红《生死场》中生育场面的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真实而深刻的笔触还原了女性生育的原貌。她从女性生育的痛苦和被歧视的事实,对男权社会高扬的母性进行了全面的解构。萧红前瞻性的女性意识,为后人进一步探究女性生育的实质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着历久常新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当年,鲁迅先生为《生死场》作序写道:“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个评语如果移在《呼兰河传》上,也是很中肯的。一、细腻——由于一个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纤细的感受应是她的长处。然而萧红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她的眼光常在人们熟识的事物上滑动,却能觅到别人所发现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7.
萧红以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著称于现代文学,她以女性又有别于女性的观点描述她生活的民国时代,寒冷、悲凉又带着憧憬,这些是她描绘民国社会的基本方向。本文从萧红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其创作方向的三大源头,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观,以此认识萧红作品中的痛苦、希望和她当时生活、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生死场》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一种边缘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传统的男女模式,试图模糊、颠覆、消解其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从社会地位、生理角色、生命价值三个方面看《生死场》,其充满忧患的女性意识,犹如荒原中的一片绿洲,为受压抑的女性群体在意识和言语领域里构建起了具体可以言说的话语生存权力,对女性的觉醒、追求自由和解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萧红成名作《生死场》的再评价笔酣墨饱,异彩纷呈。研究者大多从民族主义、文化批判、女性意识、悲剧人生等视角对《生死场》的主题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而对《生死场》的艺术特色却较少涉及,对其艺术缺憾更是很少关注。文章主要从审美效果、主题设置、文笔风格等方面对《生死场》的艺术缺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13.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作品呈现出了阶级反抗、民族复仇。以及女性生命体验的三重纠葛。众多文本主题交错,给予研究者以深刻而复杂的文本研究空间。萧红这位依靠天赋创作的女作家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与退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最真实的反抗话语,也有着最现实的关于反抗的迷茫:小人物的迷茫,萧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4.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15.
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家,萧红以其<生死场>写下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其<呼兰河传>对民族痼疾的深刻揭示而"终于同鲁迅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更以其敏锐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女性受难图,以近乎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  相似文献   

16.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17.
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成为一个永恒、经典的美的艺术形象,因凄而美。她的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泪的悲剧宿命;飘零的诗意灵魂;情情成痴。从人生命运、才华诗情、痴心爱情可了解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生命内容以及由此闪烁的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8.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其文学创作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