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审美体验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等环节,结合画家的创作实践,阐述了画家的审美体验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指出: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画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绘画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绘画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蒋萌  王奎 《广西教育》2014,(1):20-21
绘画作品的内在气势与力量、外在节奏与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情感上。这里所指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绘画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画家视为绘画创作及绘画作品的灵魂。西方美学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也有人说,艺术就是情感。因此,艺术情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具有统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情感表达的需求构成了绘画创作的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绘画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绘画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第四,艺术情感引领着画家走向艺术的巅峰。由此,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其艺术情感又具体表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唐代绘画艺术能广泛吸收外来营养融于自身 ,使其按自身规律发展 ;张萱和周日方是当时较为典型的两位画家 ,流传下来的作品面貌完整、色彩至今基本未变。通过研究这两位画家及其作品 ,我们能对唐代人物画的全貌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对当代画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约翰·科林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都有展出和收藏,是美国最畅销的画家之一。了解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和创作经历,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和观念。  相似文献   

5.
绘画与情感     
绘画从产生开始便伴随着情感,是绘画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只有丰富高尚的情感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同时丰富的情感经历又决定着画家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6.
绘画在唐代的传播可以分为画家首次发送自己画作的初始传播和画作流布社会之后发生的大众二次传播。唐代画家传播自己的画作除了靠赠送成品外,也常通过现场作画来达到其传播目的。社会大众对绘画的二次传播则可分为原作性传播、仿作性传播和评论性传播。唐代绘画传播的过程客观上对绘画本身、画家乃至唐代士人甚至民众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并形成了审美、教育、经济、交流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11,(5):72-72
近段时间.编辑们发现越来越多有才艺的小画家向本刊投来他们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而且有些绘画的水平还相当不错。为了鼓励小画家们创作.我们特别为本刊的小画家开辟了“小画家漫画廊”.让所有有创作激情和意愿的小画家们有一片新的展示天地!  相似文献   

8.
张俊超 《文教资料》2008,(33):80-81
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颇大,尤其在古代绘画史上,宗教绘画占有重要位置.宗教不但孕育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巨大发展,而且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宗教画家,同时也给人类留下大量著名的绘画作品.宗教为绘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同时宗教精神也为画家提供了精神滋养,宗教精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画家的创作,从古至今,这种影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题画诗是杜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后世题画诗创作影响深远。从杜甫题画诗与唐代绘画史研究、杜甫题画诗的“首创”问题、杜甫题画诗艺术创作手法、杜甫题画诗美学思想、杜甫题画诗情感蕴含与杜甫题画诗和他人相关作品对比六方面梳理现当代学者对杜甫题画诗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杜甫题画诗对后世画家绘画与诗人题画诗创作的影响两个角度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具体到绘画艺术,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意境的生成等.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艺术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艺术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潘云丽 《文教资料》2011,(15):92-93
埃贡·席勒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和表现风格。席勒作品中的独特表现性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扭曲而夸张的肢体、强烈而主观的色彩、强劲而有力的用笔。本文通过对席勒作品绘画语言的分析,了解席勒的绘画创作及其独特魅力.进而分析席勒在当时绘画领域的崭新探索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画像是一种独特的绘画类型。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画家的自画像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文章第一部分意在通过对史料和相关记载的查阅,确认中国画家画自画像的事实。第二部分依据现存的中国画家的自画像作品,对自画像的发展历史作进一步的考察,并对中国古代的自画像创作技法及其作品的类型演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第三部分分析传统中国画家自画像的发展状况,梳理自画像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3.
沈柔坚同志是一位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画家。沈柔坚的绘画启蒙是闽南诏安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抗日战争期间,他到皖南前线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开始专业创作木刻版画。解放后,他已是卓有影响的画家。70年代后,他致力于中国画创作。沈柔坚同志一方面从中外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又在我国传统的画理画论上进行钻研,不断促进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野兽派”画家代表马蒂斯与众不同的绘画表现技法,从他成熟期以后作品来看,主要表现在色彩、线条、装饰性、创作过程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创作的形式和手法越来越多种多样,采取的绘画工具与材料也愈来愈广泛。在美术界,视绘画创作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品,而将工艺装饰看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手工艺品的传统观点已被打破。许多画家把工艺装饰手法运用到绘画创作上,让工艺装饰的形式美充实和丰富绘画作品,使作品明显带有装饰性和工艺技法性,以一种全新的格局出现在画展中,为美术作品的形式与手法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6.
提香作为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其绘画技法从早期注重细节的刻画到晚期的奔放概括 ,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观察、表现世界,这就是美术中的透视规律,依仗着它,画家们画出了一望而知的、条理清楚的生活。自绘画出现的几千年中,西方画家们在不断追寻和完善中,创作出了如《雅典学院》(拉斐尔)等杰出的、带着强烈透视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有多重表述方式,即便是面对同样的现实,由于画家的认识体验和思考不同,画中的艺术形象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式。象征就作为绘画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旨在以物状情,以形象表达思想,可以更深刻、更有力、更艺术地表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即运用形象语言来表达作品思想内涵的一种方式。分析象征在中西方绘画中的运用,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象征偏重于简单、直接和裸露,而中国绘画中的象征则偏重于曲折、委婉。通过绘画构图、色彩中的象征运用与分析,认为构图不仅是画家的艺术创造,更是受画面内容的支配,色彩在绘画中则有着强烈的暗示力量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绘画中所流溢出的神秘感来自于画家对所处的特殊时代的感受,也折射出其幼年乖戾倔强的个人性格因素和心理变化.此外,早期其导师绘画风格中的宗教情绪、印第安原始艺术的野性以及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等因素对其作品的最终面貌和绘画创作方式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上述诸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创作心理、作品内容、形式表现和美学意味等层面上对其作品中流露的神秘意味进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一直以来都是画家们热衷于表现的对象。艺术家们绘画出来的女性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审美喜好的直接反映。唐代仕女画和浮世绘美人图都是描写女性的艺术题材,两者都是人民对女性审美喜好的表现。通过对唐代仕女画与浮世绘美人图在艺术家及绘画素材、线条和色彩、人物形象、创作手段、构图、现实性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表现方法上进行对比研究,来展现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