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整体上供大于求 目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届本科生情况为例,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签约人数比往年减少,更多人选择灵活就业;二是工作单位的分布,主流媒体人数减少,毕业生主要流向子报等非主流媒体;三是在省会城市就业人数减少,地市级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新闻专业毕业生整体上供大于求。  相似文献   

2.
董天策 《新闻界》2001,(4):31-32
新闻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教育,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向来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基本的指针和方略。为此,广大新闻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找到了不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譬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请进来,走出去,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编辑进来讲课;并组织学生到新闻单位进行短期的见习或采编,创办由学生自己负责的校园新闻园地,让学生首先做校园记者;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电视台,进行实际的专业操作演练;等等。然而,就是在采取上述办法…  相似文献   

3.
现在,有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新闻理论基本没有,学了也是白学。一些实习归来的学生常常这样总结自己的实习感受: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一点儿也用不上,理论与实际完全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4.
刁文辉 《军事记者》2010,(12):58-59
新闻实习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须环节,是新闻传播专业学员将专业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而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充分发挥学员、新闻单位和学员所属单位这三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取得更大的实习收获,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韧 《新闻记者》2006,(11):73-75
一、实习难凸现制度建设缺失 有媒体报道说:“实习时间难保、实习单位难寻、实习效果难体现,已经成为摆在众多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三座大山。”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同样面临实习难。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0多个,全国高校新闻专业在校生有12-13万人。不少人认为,高校扩招带来“僧多粥少”的局面③,实习岗位自然也就成了稀缺资源。然而,高校扩招的同时,中国媒体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有各类期刊9000多种、报纸2119种、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个。如果加上接近70万个网站,应该说,我们具备满足国内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需求的硬件基础。有评论尖锐地指出,“‘实习难’的背后显示的是各有关方面的冷漠。这种冷漠症。不仅表现在超过70%不愿接收实习生的企业身上,还表现在只管收钱。却不替学生‘消灾’(联系实习单位)的部分大学身上,更表现在缺乏基本的大学生实习保障制度的社会身上。”  相似文献   

6.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办新闻系,培养未来的新闻人才。每到暑期,在校的一些学生都分别在各个新闻单位实习,增加社会经验,增长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总结学生的实习表现,我认为有一些事情需要引起高校和实习生的注意,这就是高校要注意培养“准记者”的综合素质,学生要注意的是增强适应当今社会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04,(4):59-59
最近收到一封读者朋友小赵的来信,信中他告诉主持人他是某大学新闻专业大三的学生,正准备到新闻单位实习,可是却不知道要注意些什么,还问了不少问题,主持人在这里替他解答一二,各位读者对新闻行业有什么不懂的方面都都可以给我来信,相互切磋切磋,来信地址看本期杂志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8.
王艳 《青年记者》2006,(10):58-59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大学课堂里的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教学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每逢寒、暑假,众多参与实习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各家媒体单位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据笔者考察,目前中国内地新闻传播院系实践教学的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大部分院校仍主要采取“假期集中实习”的方式,并且有的学校沿用这种模式已经多年。当实习成为新闻传播专业老师和学生们的一种假期“惯性活动”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目前的实践模式和组织方式。作为一名多次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实…  相似文献   

9.
从各省、市报社、电台实习归来的人大新闻系毕业班学生,已经写出了不少篇实习论文,目前正在向全班作报告。去年十月,人大新闻系毕业班学生组成许多实习组,分别到全国各省、市报社和广播电台去实习。他们在实习当中,一面参加新闻工作的实践,一面研究所在新闻单位的好的工作经验。在所在新闻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各实习组都搜集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学教育的不断加强,现在大多数媒体新进的年轻记者都是受过四年正规新闻本科教育的大学生。新闻敏感性强,头脑灵活,对待工作积极热情是他们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与新闻工作实践脱节,造成的结果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了新闻单位不知道如何工作,或者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1.
每年寒暑假期间,新闻单位都进来一批大学实习生,有的还是通过“关系”进来的。在实习过程中,有些人实习很有收获,渐渐找到了做记者的感觉;也有些人则失望而归,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客观上,这些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风较为浮躁;主观上,实习盲用,没有明确的计划。新闻,实习什么?这在大学生实习中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撰写此文,谈点自己的看法,仅供新闻实习的大学生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大量新闻类院校的涌现,这就使得高校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大量增长,新闻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趋势。而其他专业的人才也大批量的涌入新闻传媒的队伍中,这就无形之中给新闻专业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反思大学新闻专业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学生,实习是正式进入新闻行业的真实演练。《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的实习,让我感触良多。在南都广州新闻部跟着突发组的老师采写社会新闻,我不仅学会了怎样摆脱规矩的新闻路数,找准角度将新闻写得好看,并且对新闻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又到了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对于很多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前景却很渺茫,很多新闻单位青睐的是那些学经济金融甚至法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同样感到困惑的是传媒单位,对于众多的应聘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年初,我有幸来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实习,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北京分社的实习记者生活让我学到很多,也体会到很多.而当我的报道可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呈现新闻事件之时,一种别样的心情会更加澎湃,而当我的报道可以成为记录这个时代的部分写照时,在新闻理想更加坚定的同时,肩上的责任也更加沉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口单位,各级不同性质的媒体自然是许多新闻学子的就业首选。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更需要与实践的对接,这就需要学生应到媒体实习,以便熟悉新闻的生产流程,初步接触新闻业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17.
伊文臣 《青年记者》2012,(23):76-77
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学新闻专业的教师既应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必须具备新闻素养.教师的新闻素养不仅会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当教师把新闻素养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时,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新闻意识,形成牢固的新闻思维.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担任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更应具备深厚的新闻素养.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专业数量上的需求和热门专业的驱动,自2000年起云南边疆地州各高校争相开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师资、新闻影像设备条件不足情况下,导致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弱,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单位的用人需求,影响学生就业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修订完善新闻传播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增加技能实践课比重,通过开展校内外新闻、广告实训(实习)活动,强化并提高各专业学生的新闻、广告等实践操作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上手快”与新闻传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 《新闻界》2004,(2):20-21
常听见传媒业界人士说的一句话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上手慢,但有后劲。言下之意,新闻专业毕业的记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不行了。于是在选用人才上出现了一些误区。而对于新闻传播教育单位.这句话似乎成了一个把柄,也时时存有检讨之意,对自己的培养计划时时调整,甚而对自己的学生也显得信心不足。这就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咀嚼这句话,检讨一下对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景洋子 《中国记者》2012,(10):85-86
自从选择了心仪的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专业后,我一直向往着真练实战.机会在这个暑期来了:我当上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哦,实习记者.别看是实习,却让我真切体会到作为记者所独具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以及无处不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