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旭波 《新闻界》2006,(2):16-17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体制改革成为2006年传媒业的热门话题。传媒业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传媒体制改革亟需理论指导,研究传媒产业制度变迁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以我国报业制度变迁为例,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特征,探讨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丁和根同志的新著《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的理论专著。这部理论专著的出版,对于深化中国传媒制度的改革,创新传媒体制机制,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传媒制度分析 在中国融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传媒业的发展也应该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而一些传播业发达的国家的传媒制度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传播政策总的趋向是由管制到疏导、由限制到扶持.  相似文献   

4.
浙江传媒业之所以从需国家补贴的亏损事业单位到今天的产业巨擘和利税大户,其巨大变迁得益于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市场化的推进及政策环境的改善等是浙江传媒业转型的外部环境因素,而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内部微观治理制度的调整是浙江传媒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内因.制度创新构成了浙江传媒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所在,这种创新包括两个层面,即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和媒体层面的制度创新.浙江传媒业的变迁就是在这两个制度创新主体既合作又冲突的互动与博弈中展开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传媒制度绩效的评价不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那样容易实现,却又是一件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研究的工作。只有对传媒制度的绩效诉诸于全面、系统的考量,才能了解和把握传媒业在制度设置和制度安排中实际取得的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合理调控传媒与正确制订管理措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传媒制度的绩效评价,需要参照制度评价、制度绩效分析的基本理论,同时要结合中国传媒业的内在特征,使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思路以及相应的方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传媒制度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24-27
在全球,信息的80%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在世界媒介市场已经基本上被这些传媒帝国瓜分和垄断的情况下,我国传媒业能够用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和资源,不是内容,也不是渠道,而是制度创新.目前,国内媒体业做大做强的最大阻力也恰恰在于体制和制度的滞后,最大的动力也唯有依靠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创新.未来传媒发展"制度为王".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美国传媒在世界范围内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张,究其缘由,是制度在起作用.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考察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时,提出了著名论断:"制度重于技术."[1]这一规则实际上也适用于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美国传媒业,美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传媒制度的供给.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从新闻内容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如今又迈入新媒体时代,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业大变局》出版,可说是应时而生,值得传媒业界和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9.
廖卫民 《新闻实践》2014,(4):120-120
读郜书锴所著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传媒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作者对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和国际媒体发展规律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他的这部25万字的专著,从报纸传媒的若干重要议题研究起,探讨了电视传媒、网络传媒、新型传媒、传媒经济、传媒教育和传媒责任等诸多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当今国际传媒业的全景图,他的犀利笔墨和理性分析成为我们透视当代传媒业的世界视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2,(3):15
2012年第2期《传媒》杂志刊发了署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传媒创新报告》,报告总结了未来传媒业创新的六大特点和趋势:一、探索新形势下传媒管理是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针对网络时代的新问题,加强对传媒的管理,提高舆论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6,(1)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回顾201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在此战略及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传媒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 有的挑战.2015年,《今传媒》顺应传媒发展趋势、锐意进取,积极探索"互联网+纸媒"的融合发展之 路.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今传媒》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担,积极服务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团结传媒 专家学者,凝聚传媒智慧,打造传媒院校科研理论高地;充分整合资源,强化中华传媒智库建设;开启 校媒合作新模式,多渠道促进学界业界互动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事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媒本质上是创意产业,创新是传媒业发展变革的永恒主题.而如何提高创新力,从而提高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纸媒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创新力,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包含创新组织、创新运行和创新评估等子系统的创新体系,使创新常规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3.
范以锦 《新闻前哨》2011,(10):31-3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从新闻内容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如今又迈入新媒体时代,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业大变局》(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会秘书、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郭全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说是应时而生,值得传媒业界和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一、传媒业的制度分析 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流过程。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难免会出现制度安排不当或制度缺失的现象。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传媒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以下的矛盾和冲突: (一)产权不清与监管缺位 现阶段,我国传媒业的产权和资产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实行垄断经营。传媒业是重要的宣传喉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党管媒体、党管舆论的原则不能变。但事实上,政府并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资产经营公司对传媒业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监管,而按宣传业务关系把日常管理工作交给了各级党委系统;党委系统对传媒…  相似文献   

15.
谢清果 《东南传播》2014,(11):25-27
两岸传媒业的发展,需要有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背景下,《两岸传媒》应运而生。《两岸传媒》创刊三年来,切实地承担起沟通两岸传媒的业界、学界以及民间与政府的独特作用,有助于为两岸传媒业发展建言献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两岸共同媒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传媒》2009,(6)
近日,由传媒杂志社编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北大讲传媒》一书出版发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为该书作序。该书作者队伍集结了中国传媒业领军人物和传媒研究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对2008年中国传媒业各领域经典创新案例和创新经验进行全面展示的同时,也对传媒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走势进行了科学分析,是一本融权威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行业用书。  相似文献   

17.
传媒变革时期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林霞 《传媒》2004,(10):16-17
纵观当今的传媒业,从其他产业看传媒,人们看到的是传媒政策逐渐放宽,传媒产业蓬勃兴起.然而从传媒业内部看传媒,人们在看到有机会发展的同时,却更多地感触媒体竞争激烈而残酷,内忧外患,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2004,(10):39-39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传媒市场态势正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卖方市场的消解,买方市场的形成,是我国传媒业当前面临的最大经济现实。按照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产业竞争分析模型,结构的嬗变是传媒行为变化的强制性规定力量,传媒行为是否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直接决定着传媒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岳璐 《东南传播》2010,(5):19-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在表现形式、媒介市场、媒介功能等方面向娱乐化的倾斜姿态势不可挡,娱乐化成为当代美国传媒业的主导生存策略。根据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传媒娱乐化不仅仅是一个个书写欲望、指向感性的媒介文本,更是一种渗透到市场化媒介每一根神经的制度设计,表现在传统的编辑经营分离的制度被打破以及整合营销的市场理念进入媒介的编辑制作过程。美国传媒娱乐化现象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是消费文化以及传媒业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化合产物。  相似文献   

20.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3,35(8)
如何站在不同类型媒体的立场看待他方,以及如何应对不同媒体间的相互渗透利用,进而开发出更大的市场是互联网时代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命题.西冰的《视屏媒体时代与传媒理论创新》从新的媒体时代特性出发,研究了不同视屏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差异,以寻找能够通解当今媒体时代基本特征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