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慎罚 巧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文雅 《班主任》2004,(6):18-19
惩罚作为奖励的对立统一面,也是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的一种激励手段.如果我们只奖不罚,那就无所谓奖罚分明.惩罚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手段,它的存在自然有它合理的一面.值得探讨的是:我们应怎样合理、科学地运用正当的惩罚手段以谋求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3.
教研 《下一代》2013,(6):26-26
时下,在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重教育轻惩罚"或"只教育不惩罚"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倾向,使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是必须的,是第一位的,但适时、适当、必要地对孩子加以惩罚,只要错罚得当、罚当其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之所以对惩罚孩子讳莫如深,主要缘于对孩子实施惩罚的错误理解。一提到对孩子进行惩罚,就会被认为是对孩子的斥骂、痛打、  相似文献   

4.
心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心灵施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错误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排斥、孤立隔离、歧视侮辱、拒绝学生听课学习、公开学生隐私使其当众出丑等等。现在,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心罚却被教师当作一把利剑,用以惩罚那些不听自己教导或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心罚相对于体罚而言,是更加残酷的一种精神伤害,其伤害后果是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灰意冷、孤立无援的心境,导致心理和学习障碍;甚至离家出走,出现罪错行为;再严重的则会产生心理疾病,导致精神分裂;甚至出现自杀或杀人…  相似文献   

5.
庄华涛 《四川教育》2015,(Z1):85-86
教育之"罚"往往会是教师在学生犯错,尤其是屡教不改或犯大错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行为,此时的教师极大程度上会受不良情绪的控制,因此做出的决定很有可能是非理性的。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我们如何把握好惩罚的"度",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在采取惩罚之前,明确和掌握"罚"前"四问"的智慧则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它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教育问题和手段本身的认识,还能对学生错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  相似文献   

7.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要实现教育惩罚的教育功能,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卢海丽 《教书育人》2013,(15):66-68
一幼儿园惩罚教育概述(一)幼儿园惩罚教育的涵义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个体经历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个体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教育中的惩罚常常是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引起其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受教育者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部分教师就从来没有注意过。首先谈谈“心罚”指什么。“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一、“心罚”的四种表现1.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表现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好动的学生说:“简直是长了猴子屁股,一刻也坐不住。”“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嘲笑、挖苦中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备受关注的教育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于是全国上下顿时长舒一口气:孩子们终于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了。但是,另一种对学生的惩罚(我们暂且名曰“语罚”)却由于虐待后果的内隐性,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它甚至在学生们的一生中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更为可怕的是,“语罚”的实施往往是无意识的,并“及时”表现在教学行为中。笔者书面抽样调查了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180名学生,有178人都承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语罚”。现对“语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心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心灵施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错误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排斥、孤立隔离、歧视侮辱、拒绝学生听课学习、公开学生隐私使其当众出丑等等。现在,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心罚却被教师当成一把利剑,用以惩罚那些不听自己教导或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心罚相对于体罚而言,是更加残酷的一种精神伤害,其后果是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灰意冷、孤立无援的心境,导致心理和学习障碍,甚至离家出走。更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导致精神分裂,出现自杀或杀人的恶性…  相似文献   

12.
惩罚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常用方式或手段 ,其基本功能在于消除学校中的违规行为或某些不需要的行为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广义的惩罚包括口头批评、训斥、谴责、暂时剥夺权利、体罚及变相体罚、处分等形式。虽然有些惩罚形式 (如体罚、变相体罚等 )为我国教育法规所明文禁止 ,但有调查表明 ,多数学校管理者仍然认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适当的惩罚对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必不可少的 ,大多数犯错误的学生不可能仅凭老师的“和颜悦色”就知错改错。也就是说 ,在这些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中 ,惩罚有其存在…  相似文献   

13.
“惩罚”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惩罚”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谈“心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现在,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教师对小学生有意无意地采取另一种惩罚手段、人称“心罚”。其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惩罚"不仅有助于教师权威的维护和学生行为的塑造,也有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是教师教育权利的体现。"体罚"与"惩罚"在出发点、性质和结果上都具有本质区别,我们应该认清两者之"罚"的不同意义。在教育实践中"罚"应遵循教育性、可行性、可接受性、最后性等原则,巧用"惩罚"而禁用"体罚"。  相似文献   

16.
惩罚不是体罚.体罚则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是违背伦理道德的.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惩者,以正其心也.""惩罚"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惩罚其实就是指惩戒.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运用激励的教育形式最能体现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期望学生继续某种行为或终止某种行为.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18.
谈惩罚中的“蝴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常用方式或手段,其基本功能在于消除学校中的违规行为或某些不需要的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广义的惩罚包括口头批评、训斥、谴责、暂时剥夺权利、体罚及变相体罚、处分等形式。  相似文献   

19.
学校该不该对学生实施惩罚,如 何对学生实施惩罚? 这是当今 大力提倡“成功教育”“主体教育”“赏识教育”背景下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教育惩罚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对于如何处理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教育界已有许多典型的范例,这种“绿色”惩罚充满了丰富的教育哲理和人文情怀,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用人性的感化让学生翻然醒悟 无论是…  相似文献   

20.
罚后安抚策略是一种基于师生相互理解的惩罚性教育策略。它既是理解教育思想的具体化,也是操作性较强的理解教育方法,具有理解性、教育性、激励性等主要特征,其实施需遵循惩罚与奖励相结合、惩罚与说理相结合、惩罚与尊重相结合、惩罚与安抚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