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小说《孤独者》的评价中,争议的中心在于如何认识小说主人公魏连殳的悲剧形象。鲁迅把“孤独者”魏连殳写成一个悲剧人物,正是辛亥革命后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敌我力量悬殊的悲剧性矛盾的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的现实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场革命虽也引起封建主义的震动,但这个革命却以向封建势力妥协  相似文献   

3.
绝望、自戕、复仇,这几个词奏响了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也连缀出孤独者魏连殳的命运轨迹——绝望中痛苦的挣扎,自我堕落般的别样复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丰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4.
《孤独者》是一篇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因肺病而死。而疾病是鲁迅小说中的常见元素,病理意识更是深入其中。这不仅与鲁迅自身的患病经历有关,更是他精神痛苦的表达。本文即从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病态分析《孤独者》中的病理意识。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鲁迅写作《孤独者》的深层原因,是“兄弟失和”造成的刻骨铭心的创伤。“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这是兄弟失和带给鲁迅的巨大创痛,也是鲁迅对这巨大创痛的形象概括。鲁迅通过魏连殳把自己的矛盾表达出来,既是一种自省自剖。也是对自己内心承担的矛盾与紧张的缓解和摆脱。  相似文献   

7.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从孤独的战斗却为人不解甚至被人攻击,到保持本心,身体上奉行之前所憎恶的一切获得众人的追捧,他的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苟活下来,魏连殳内心却始终排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以死来作出最后的反抗。本文将结合《孤独者》及鲁迅的其它文本,具体分析魏连殳前后形象的转变,挖掘在他以死作结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8.
《彷徨》中的《孤独者》是鲁迅小说中很特别的一篇。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篇小说是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批判他们的软弱动摇的,因为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当了杜师长的顾问,是妥协投降了。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总的来看《孤独者》仍然很寂寞。我认为,通行的观点与鲁迅的创作思想是相去甚远的。魏连殳是一个以个性主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的勇敢坚定的反封建战士,是一个觉醒了但未找到正确道路的知识分子——是个“先觉者”,同时又是个“迷路者”。他孤独地与黑暗势力抗争,最后被强大的黑暗势  相似文献   

9.
魏连殳是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拟在分析魏连殳"叛变"的深层因缘,通过追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孤独意识面临着新危机,进而凸显出其在当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孤独者》中关于"孩子"的叙述既体现了魏连殳作为知识分子的反叛,也揭示了他堕落的原因之一。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媒介将鲁迅的旧我与新我展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他矛盾、孤独乃至虚无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孤独者》揭露了一个悲凉苦难的现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是作为"看者"的乡村民众和叙述者"我",还是作为"被看者"的祖母和魏连殳都是孤独的。叙述者"我"和魏连殳对于孩子的变坏、孤独的命运及生存的意义等问题探讨的未完成性表达了作者对孤独是否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而存在的思考。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文章结尾"我"的轻松姿态多少给人类注入了一缕希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化从鲁迅个人生活的角度切入,认为《孤独者》是鲁迅对自我生存方式一次深刻的思考。小说通过心造的魏连殳命运的描绘,重新肯定了现存自我的生存方式:韧性战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论孤独者形象系列,指鲁迅《呐喊》、《彷徨》中部分知识者形象。即狂人、夏瑜、疯子、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子君等。自他们问世以来几十年中,人们已对其进行过较为细致的个体研究。但视为一个系列加以综合论述的则相对少见。本文拟由此入手,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记得杭大所出的一份《鲁迅研究》的试卷上 ,把吕纬甫和魏连殳并列为五四退潮后不幸的知识分子形象 ,又把《在酒楼上》与《孤独者》看作姊妹篇 ,确实有其道理 :鲁迅写这两篇小说时 ,都在三十年代 ,时间相距仅一年。吕、魏都是从五四运动中过来的人 ,他们都觉醒过、奋斗过 ,有过先声夺人的斗争气概 ,也都在动荡的历史中一一败退下来。然而 ,吕、魏的败退形式有很大的区别 :魏连殳是在清醒中以求自弃自灭的快意 ,吕纬甫则是在“模模糊糊”的彷徨中尝尽人间的苦涩而逐渐颓唐下去。然而 ,《孤独者》的主要人物只有魏连殳和“我” ,而《在酒楼上》…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于黑暗年代的彷徨时期创造的文学产物,标志着鲁迅诗化生命哲学的成熟和文学现代性的初步探索。《这样的战士》展示了一个面对无物之阵永不妥协的战士形象,他用前行的步伐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孤独战士的超人意志、无物之阵中的悲观心态、历史中间物的绝望反抗,既是鲁迅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其一生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战士是鲁迅的自我画像,他高举投枪刺向无物之物的姿态,正是鲁迅这位孤独者悲情韧战精神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9.
冯小梅 《文教资料》2007,(30):34-36
"冷漠"和"孤独"是本文比较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气质。《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都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通过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拉斯柯尼科夫的"冰冷"气质源于他对现存世界的否定性判断以及力图进入另一世界(他的"终极实体")而不得的痛苦和焦灼;魏连殳的"冰冷"则源于拯救现实希望的破灭以及在希望和绝望的明灭纠缠中的黑暗心境。二者同形异质。  相似文献   

20.
陈蔚书 《考试周刊》2010,(27):22-23
本文通过《孤独者》中"我"和魏连殳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前后不一致并可交互置换的态度,试图论述两人实为同一个体的两个互为对立冲突的内心自我形象,并探讨两种自我的最后胜负结局,以此为表现人物拥有的丰厚心灵世界与叙事方式对此的安排提供一个可能有的展示,并指出了读者对于参与文本与重构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