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之一,主要讲述社会基层人物许三观多次通过卖血度过生活苦难的故事。本文主要分析许三观卖血的根源、过程、及其对现代人的生命启示。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向许三观一样,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善良、乐观品质。  相似文献   

3.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4.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除了一如既往的表述苦难意识外,还隐含一种生存理念:即面对生活要保持乐观并且淡定的生存态度。或许只有如此,人生才能像许三观一样的幸福和达观知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余华后期两部长篇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剖析,展现早期作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余华回归现实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的人生遭际,他们面对生存苦难的平淡、麻木和困惑,渗透着作家余华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苦难的处理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8.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在苦难的重压下,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最具代表性、同时是音乐性最突出的文本。论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是标志余华创作发生转向的一部作品.余华在这部作品里,不再单纯地暴露人性的弱点和生存的苦难,而是把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内质放置到新的思维高度,饱含激情、充满理想地描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优秀品性,以此作为人类自救的精神支撑点,这是《许三观卖血记》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7,(7C):45-45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 ,在苦难的重压下 ,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 ,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 ,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 ,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后,余华不再满足于展示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将笔触深入民间,发现了民间的自足性,民间的那股朴茂的生命力自有其对抗消解苦难的方式。本文结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近作《兄弟》阐述作家对苦难人生进行消解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许三观卖血记》体现了余华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品,其文本象征了一部"卖血"的民间寓言。在《许》中,呈现在文本最前台的是普通的小市民个体许三观经由十二次卖血连缀起来的一生:从回忆中的少年,到健硕的青年、艰辛的中年,再到垂垂老矣,看似庸常实则蕴含咀嚼不尽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单纯的叙述受到了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影响。巴赫与余华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使他们达成了一致,由此,余华在巴赫的引领之下告别了"虚伪"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却有不同的命运。整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阐释了《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8.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19.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家余华以许三观不断重复卖血的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许三现生命苦难的历程.许三观为什么能如此频繁地卖血却不死?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使他在苦难面前竟能如此地坚韧和顽强?基于这些问题,从许三观乐观的生存信仰、血缘和家庭观念以及对于“平等”的追求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诠释出许三现在苦难中表现...  相似文献   

20.
余华后期作品多以苦难为主题,从个人先锋主义到民间关注,以小人物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却总是不断重复的情节和对话中,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小人物的智慧、小人物的原则和小人物本身固有的悲剧。文章将要从这几个方面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以及其他的小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