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寄钱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消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  相似文献   

2.
邮寄快乐     
回家办完父亲的丧事,袁倪执意要母亲随他去成都生活。母亲不肯,说乡下清净,城里太吵住不惯。袁倪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袁倪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晚年其实是在左邻右舍的陪伴下度过的,我们几个做子女的都愧对她。1998年父亲过世后,母亲不让我们任何一个子女赡养,自己单过。我曾力劝过她,年纪大了,从乡下搬到县城里来,平时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好照顾。她总说,乡下安静,说话的人多,照应的也多。母亲就在乡下住着,我每个周末都会回去住上半天。每次回去,总能在母亲的院子里遇到蛮子大嫂、卜大嫂、王三嫂、王二奶奶和本家的一个侄儿媳妇。这些邻居齐齐地告诉  相似文献   

4.
《广东第二课堂》2005,(6):12-12
哈里斯夫人居住在一个小乡村里。她的丈夫去世了。她有一个21岁的儿子,名字叫达夫。达夫在乡村的商店里工作,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后来他在城镇找到一份工作,并且搬到那里住。城镇的名字叫内皮尔,距达夫母亲居住的那个小乡村有很远的一段路程,母亲因此很不高兴,但是达夫说:“我在乡下没有好工作。母亲,我在内皮尔可以挣到很多钱,以后我每周给您寄一些钱。”  相似文献   

5.
妈妈,您为什么要匆忙离去?没有叮咛,没有祝福,没有告别,您就一个人悄悄地走了。那天,大清早我就去上班了,等我中午回来,您儿媳妇告诉我您已经回乡下了,说您怎么也不肯等到春节一起回去,甚至不肯等到下午和您最爱的小女儿一道回去。当时,我虽然有些遗憾,可随后也就心安了,觉得也许您在乡下更自在一些。  相似文献   

6.
中秋家事     
在城里买了房子之后,我就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了过来。没想到母亲并不开心,常常抱怨说,在城里住没有一点儿人情味,根本不如乡下,上下电梯也没个人说句话,住对门的也不经常串串门……我总是耐心地劝她慢慢适应,并交代千万不要和陌生人打招呼,不要轻易和住户们打交道,在城里都是关起房门过自己的日子,你要总是和人没话找话说,人家也许会说你别有用心的。母亲的眼神里写着对这种生活的失望,在乡下,人缘特好的母亲生性喜欢热闹,最喜欢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村庄     
<正>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那座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显得形单影只。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不弃。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母亲对这  相似文献   

8.
1962年,我母亲从天津动力机厂下放到乡下,当时响应的是国家号召,叫“支援农业建设”。我和姐姐、弟弟三人,也陆续在乡下出生、长大。我小学上到五年级,很容易地就升上了初中。不久,我家也由乡下搬到城里,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十三平米的房间,与其他三家人,共住一个单元。现在那些老楼还在,依然有人居住。每天,我骑着父亲花三十  相似文献   

9.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生活的太多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于是,去年春夏,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去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你爸爸下岗了。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有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他骑着一辆  相似文献   

11.
奶奶与父亲     
尹定瀚 《课外阅读》2012,(15):16-17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孩子七八岁。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孩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100元     
崔鹏飞 《高中生》2010,(10):61-61
吃晚饭时,父亲突然说:“我的工资怎么少了100元?“母亲忙问:“怎么了?”父亲说:“我的工资是1500元,装在一个红包里。我拿了钱,在商店前拆开了红包,就进去买东西了。”“会不会是拿出来花了?”“我身上本来就有200元.算来算去就是不对呀!”父亲放下筷子。说是要骑摩托车出去一趟。我们知道父亲是要去找钱,母亲放心不下,让我陪父亲去。  相似文献   

13.
乐活     
《八小时以外》2008,(11):46-47
配乐散文顾客:"我这台收音机在你们这儿已经修两次了,可还是串台。"维修员:"这有什么不好,既能欣赏音乐,又能听朗诵,一举两得,您就当是配乐散文吧!"发生战争的原因上小学的儿子问父亲:"爸爸,您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父亲回答:"是这样。比如F国与Y国之间发生了一场小误会……"不料刚说到这儿,母亲就打断了他的话:"不对,  相似文献   

14.
母爱的较量     
那是19年前的事了。那时我9岁,同母亲住在川南那座叫茶子山的山脚下。那时的我经常怀疑自己有没有父亲。父亲远在省外一家兵工厂上班,一年最多回家两次,住的时间也极短,因此他留给我的印象平淡得不如那个十天半月便到我们村子来吆喝一阵的补锅匠,他的模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没有发现,其实自己很爱您。您和妈妈在我中学时离异,我和弟弟后来选择跟妈妈住,因为我们不擅长与您相处。考高中的时候,您写了一封信要我去考您住的镇上的高中。可是我没有回信,如今想来……听妈妈身边的人说您尽做一些坏事,所以我几乎认定您是一个不够格的父亲。6年间我们只见过两次面。有一次心里百般不愿意,但还是到您住的地方去了。  相似文献   

16.
我的母亲     
想起母亲 ,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自幼我和弟弟就一直随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 ,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住上一阵子。父亲也很难得回家一趟。母亲一人在家 ,既要操持家务农活 ,又要忙于她的“生意”。父亲几次想把她接过来住 ,她总是说 :“我走了 ,这房屋田地谁来看管 ?”母亲勤劳能干 ,这是村里人公认的。不知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的强健体魄 ,母亲肩挑百十来斤的担子 ,翻山越岭 ,居然若无其事 ;背驮一百五、六十斤重的大麻袋 ,上车下车 ,连气都不喘 ;手上提个几十斤重的果箱猪笼什么的 ,来回走几十米 ,脸不红 ,心不跳 ,总是稳稳当当的…  相似文献   

17.
海雁 《青少年日记》2011,(10):61-63
9月18日 晴 打电话回家,与母亲聊了许久,却没有听到父亲的动静,这实在令我意外,问及,母亲说,回乡下老家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1米 75 ,我的母亲 1米 6 8。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 ,父亲剃着平头 ,母亲留着长发。认识父亲的人说 :“那是谁家的闺女 ,真漂亮 !这傻小子还真有眼光。”认识母亲的人见了说 :“小伙子真是体面 ,这姑娘福气好啊”。秋收的季节 ,母亲没带上什么嫁了过来。父亲和母亲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很勤劳 ,母亲很贤慧。父亲干完农活就到水田里去捉些鱼虾 ,用荷叶包着拿回家 ,煮了给母亲补身体。母亲怀了我 ,就在家里煮煮饭 ,给公公婆婆端点水。那个小阳春 ,我从娘胎里出来了 ,从此 ,家里多了个我。母亲把我托给了公公婆婆。母亲剪了长发 ,和父亲…  相似文献   

19.
杨檀林 《家长》2012,(10):47-48
母亲的葡萄园实际上就是老家院里的几棵葡萄藤。三十多年了,母亲一直住在乡下的老家,守着几间老屋和那个偌大的院子。如今,我们兄妹几个都在城里买了房,多次接母亲来城里住,可她住不了多久,就嚷着要回乡下,我知道母亲还是舍不得她的葡萄园。  相似文献   

20.
读字典     
文革初期,没有书读,父亲对我说去学一门手艺吧,艺不富人,艺不穷人。那时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供销社工作,月工资才32元,要养活一家六口,也希望我早日学成手艺人,为他分担生活之重,便领我到他工作的村子拜师学做篾。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她和父亲的认识不同,她说没田不叫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