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海峡 《新闻知识》2012,(10):99-100
面对"媒体审判",司法应有更多反思。单方指责媒体对"媒体审判"的责任,或过分夸大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力,并试图通过控制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的方式去解决"媒体审判"问题,无异于头痛医脚,隔靴搔痒。司法把"更高的法官素质、更多的司法公开、更强的判决理由、更好的沟通互动"作为努力的方向与应对的突破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陈童 《东南传播》2016,(9):80-82
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所再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大体是三方面的趋势,一是正面的好儿童形象;二是"问题"式的负面儿童形象;三是中立客观的"沐恩幸福"的被关爱形象。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媒体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倾向上分析,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趋于群体化、类型化,倾向于负面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媒体对法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往往与法院的宣传背道而驰,法院建构的是“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形象,媒体则更多地关注法官的负面新闻,如“法官庭审睡觉”“法官醉酒开庭”“精神病法官出具无罪判决”等。不可否认的是,法官队伍里确实存在个别法官违法违纪的现象,但部分媒体热衷于对法官进行负面报道,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受众对法官形象的认知,导致了法官形象难以受到大众认可。因此,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法官形象的构成以及挖掘法官形象不佳的原因对于重塑法官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是权利意识普遍苏醒和网络传媒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传媒凭借其特有的属性,在现代社会中与公民不断增长的民主意识完成了天然对接.近年来,媒体高度关注、民意广泛介入审判的个案时有发生,许多网友义不容辞地充当起法官的角色,这种群体性参与司法的活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全民法官"现象.如"躲猫猫"事件、"梁丽案"、"杭州飙车案"、"罗彩霞案"、"邓玉娇案"等,在网络中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而引发了"全民法官"现象.应该看到,这种"全民法官"现象,是指民众为了某种相同或类似的目的,自发地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制造舆论或发表评论,以实现司法诉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怀军 《今传媒》2012,(2):123-124
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宣传先进典型,要以典型事例,真实还原人物本真;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把先进典型的报道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6.
曹薇  呼芳 《声屏世界》2012,(9):27-28
当前,我国媒体与司法自身的发育都远未成熟,都处于探索与改革之中,媒体监督与司法出现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媒体报道越位,放大了"无冕之王"作用,监督范围无限制,进行道德审判,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司法公正,损坏了司法形象。二是少数媒体失位,舆论报道存在片面性,甚至失真失实,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偏听偏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司法审判。三是司法部门思想错位,存在抵触心理,没有正确面对媒体监督,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客观性;四是司法公开缺位,甚至视媒体如敌人,采取"躲、  相似文献   

7.
常江  王晓培 《现代传播》2015,(4):102-106
本文使用"再现"理论与叙事学方法,对近年来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制播的11部(共24集)以"中国崛起"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尝试解读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建构的意识形态机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勾勒西方电视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主要叙事模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特定的国际社会与文化语境之下对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正>视听兼备、声画结合、图文并茂是电视媒体的独家优势,画面无疑是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但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再现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如果具体形容法官的可怖,除掉类似于血腥、残酷的抽象概念,我们的想象力还能高飞多远?《恐怖的法官》勾勒出的法官群像,再现了纳粹时期的司法者如何“艺术”地把法律当做匕首肆意挥舞,甘当法西斯忠诚的刽子手. 本书是战后德国第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和批判纳粹时代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宋朝统治者设置诸多司法机构以相互制衡,制定严格的程序保障机制,执行严格的法官约束机制,以保障司法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处理,在司法审判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彰显"人文关怀"之处,值得后人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吴志超 《东南传播》2018,(1):135-137
2015年,"网红"开始出现在网络世界,之后热度一路飙升,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电商平台,"网红"无处不在。然而,公众对"网红"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背后的原因除"网红"自身外,媒体对"网红"的报道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百度新闻搜索上有关"网红"的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网红"当前媒介形象的特点,并分析了媒体在报道"网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媒体今后能客观公正地再现"网红"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和中国社会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大众媒介老年形象的呈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再现仍处窘境。本研究以近年媒体报道为文本,分析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现状、媒介成因以及老年媒介消极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以国内知名文化企业读者出版集团,大力涉猎新媒体行业,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出版企业向综合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的跨越,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化的阅读局势为例,阐述了新媒体在现代新闻行业,尤其是出版行业的大力的运用和推广。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如数字杂志、手机短信、动漫,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的产生是时代的进步,是媒体适应当前经济、科技  相似文献   

14.
域外揽萃     
《新闻界》2015,(23):2-3
<正>陈春富、殷美香(2015)."跨国移住者"媒体再现研究:以台湾主流报纸之新闻报导为观察.(台湾)新闻学研究,第125期,第49-93页。摘要:本研究检视台湾主流报纸新闻中所再现的跨国移住者形象,藉由观察新闻媒体如何再现本地社会中不同国籍或种族的跨国移住者,探讨在全球化国际人口迁徙日趋频繁的背景下,台湾社会如何看待来自不同地区的外国人。本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9)
"基本真实"是国内司法实践中认定新闻报道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基本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基本真实"也往往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操作标准,而通常取决于法官的主观判断,这就可能造成不同案件判决的不小差异和作为被告的新闻媒体不易预期的结果。本文以农夫山泉系列名誉权案件的判决为例,分析司法实践中对新闻报道是否"基本真实"的认定标准,以及"基本真实"对媒体适用"公正评论"这一抗辩事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媒体诞生之日起,"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司法的一个副产品,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争论.媒体利用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司法案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审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判,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但是,造成"媒介审判"的责任不仅仅应该由媒体一方来承担,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司法机关职责的缺位、司法机关本身的封闭性、法官独立人格的缺失、舆论的非理性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媒介审判"的原因.因此,要防止"媒介审判",需要司法部门、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几个血腥和悲剧事件,对我国媒体视觉再现"死亡"的表现进行评析。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在对"死亡"进行视觉再现时容易出现视觉恐怖、二度伤害、过度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笔者认为,媒体应该秉持审慎的态度,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合理审视"死亡"背后的意义,从而有节制地再现"死亡"。  相似文献   

18.
<正>连日来,山西河津住建局局长薛新民因年龄造假等问题被免职,成为媒体焦点,再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干部档案造假这一官场丑象——近年来,随着社会监督的不断加强,弹簧年龄、虚假学历、注水履历、不实身份等干部造假问题屡见报道,"三陪女"宣传部长、"舞女"法官、司机局长、死刑犯开发区主任、逃亡嫌犯党校副校长等造假干部纷纷落马获刑,而政坛"神童"神女"一经公示则举报不断,揠苗助长见光就死,不仅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也让业内外人士对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呼声如雷。  相似文献   

19.
阜阳人的媒介形象再现——以《浙江在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探讨媒介对阜阳人的形象建构。以内容分析法统计浙江媒体中的"阜阳人"报道数量比例。研究发现,阜阳人在媒体中是以一种负面的形象被呈现出来的,强横霸道、冷酷无情是"阜阳人"的主要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有关"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基于媒介责任,在报道该案过程中不断对媒介审判进行自我修正,以达到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目的。研究发现在报道司法案件过程中,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存在相似的自我修正过程,均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司法审判,该结果对此前大多数研究批评媒体过度进行媒介审判、干预司法的传统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反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