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洁  曹丽英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117-1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使人们对情感隐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是为了从英汉两种文化的角度来支持隐喻的现代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隐喻学的发展,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更重要的是被看成是一种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本文就概念隐喻的生成、特点、分类、功能及其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隐喻性语言是日常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类比陌  相似文献   

4.
现代隐喻学认为,人类思维模式是一个隐喻的结构系统。隐喻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本文在现代隐喻研究理论框架下对死隐喻、库存隐喻、创新隐喻的翻译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思考,即:译文和原文意象映射是否一致;是否出现文化意象转换的亏损。  相似文献   

5.
摘要: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由一类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这一认知模式为探究委婉语的生成方式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本文以认知语吉学为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社会语言文化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委婉语的隐喻生成进行研究,以期对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本质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传统隐喻研究注重在修辞学方面的研究,现代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语义学等多角度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更是当今隐喻学研究的重心。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汉英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上的方式异同对其共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隐喻研究成为语言研究的中心.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能使人们用一种事物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隐喻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本文探讨了二语习得中隐喻学习策略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隐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人们用以表达隐喻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本质的语言修辞方式。而义位,作为一种语义学的基本单位,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以有关"生命"的隐喻为例,探析义位分析在隐喻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圣军 《考试周刊》2008,(15):198-199
现代隐喻学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反映着人类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本文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隐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人们用以表达隐喻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本质的语言修辞方式。而义位,作为一种语义学的基本单位,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以有关"生命"的隐喻为例,探析义位分析在隐喻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隐喻理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限制,从崭新的认知角度为英语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根据现代隐喻理论学者Lakoff和Tohnson的观点,将隐喻理论引入词汇研究中,能够充分解释英语词汇中的诸多语言表达习惯,深化学习研究者对具体话语中潜在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从一个已知领域通向一个新的认知领域。因此,以现代隐喻认知理论指导英语词汇研究是一条值得语言工作者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镜花缘》一书中的谦敬语进行搜索整理考察,发现人们的言语行为中主要出现的谦敬修辞有比喻、借代、用典、仿拟、夸张五种修辞格,使用谦敬修辞可以贴切地表意,使语言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5.
比喻造词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词方法,它是利用已有的造词原料,着眼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关系,通过比喻手法而创造新词的方法。长沙方言中用比喻修辞手法造词可分四种类型——前喻式、后喻式、中喻式、全喻式等。这些词语以具象表达抽象,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体现了长沙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语用现象。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一个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的明示、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关联理论虽给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从各种文化理论视角而兴起的研究,如结构语言学批评、深层意义阐释与解构、隐喻的美学接受、无意识语言的心理活动、审美判断力与批评等都已经渗透到了具体的英语教学之中。语篇的连贯、词汇的衔接手段的分析、词汇隐喻意义的挖空、各种语言现象和修辞现象的认知与输入性指导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教学环节迎合了21世纪英语专业的新教法:"准确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将语篇分析教学与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阅读与阐释的审美批评式教学活动,则更符合当代意识和科研气氛,它不仅具有新潮的开拓性意识,而且也合乎学生心理接受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取法于日本,而日本则是取法于西洋的论述为现代修辞学的形成发展构拟了一个认知的互文空间。论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描写其兼容的互文语义和在不同交际领域中的互文覆盖率,完成革命已成为20世纪社会政治关键词的考论,从一侧面印证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史的描写推理。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现代汉诗语言冗长芜杂的现象与后现代派提出的"剔除修辞"、"甩掉隐喻"等观点,按诗学本质规律表达个人的意见:用现代汉语写诗亦须遵守"诗意的言说"之规则;隐喻是使诗表现生动的"意象化譬比";运用"减法"于"句思维","损之而益"是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