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用一个有理数来表示一条直线上某个点的位置.例如,我们学校在“南京市中华路369号”,“中华路”可以理解为一条直线,有了这条直线,就可以把我们学校从南京市整个城市约束到这条直线上,再加上“369号”,就可以在这条直线上确定我们学校的位置了.可见,只要有了一个有理数,我们就可以在一条特定的直线上找到一个固定的点.这里为什么要加上“特定的”这三个字呢?第一,直线上总得有个起点.例如中华路369号,是从几号开始的?从1号开始,如果没有这1号,哪来这369号?1号就是起点.当然,教材里所讲的起点(原点)是0这一点,而不是1…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的批判与发现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美〕艾兹拉·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当我们逐字逐句阅读庞德的这首诗,这些极其普通的文字符号就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一个语言序列——面孔是什么?为什么是“湿漉漉的”?“面孔”与“花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心中产生无数的疑问,并且可以给这些疑问以无穷的答案。在这里,语言被推到了前  相似文献   

3.
一、536中的5是数字还是数? 数是物体的量这一届性的抽象,是与量一一对应的概念。数字是用来记录数的符号,是“字”。跟其他文字一样,任何一个数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从“形”的方面把它看成是“字”,也可从“义”的方面把它看成是数。在536中,我们可以说5是百位上的数字,也可以说5是百位上的数。但不能混淆数和数字的区别,如我们不能说“536是一个三位数字”,只能说“536”是一个三位数。  相似文献   

4.
“这是真的吗?”妈妈打开烫金的信封,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中了头奖,能去月球旅行?”爸爸这时正一边往嘴里塞面包,一边漫不经心地翻着晨报。“你在说什么?”他问。“噢,查理,你没听明白吗?”妈妈叫起来,“我在说我们中了头奖,能去月球旅行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你瞧,所有的费用全免,我们可以坐头等舱去休斯敦,然后在休斯敦乘星际飞船上天,到了月球上,我们就住在科学考察站的旅馆里,在那里可以俯瞰〔kàn〕整个地球。哇,你能想象得到吗?我们可是第一个得到这笔奖金的家庭!”爸爸吃惊地瞪圆了眼睛。“快让我瞧瞧,”他丢下面包扔…  相似文献   

5.
“我们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间吗?让我们建造一座一英里高的城市并把它漂到大海上”。“我们是否因为大学的空间小而所限制吗?我们可以建造一座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穹顶,并把它空运到急需的大学。”类似这样的主意是不是激发了你的想像力?“一座一英里高的城市”的想法似乎简直太不可能?但对于一个像巴克明斯特·富勒这样的人而言,这再平常不过了。  相似文献   

6.
那是在暑假一个闷热的日子里,虽然时隔五年,但我记忆犹新。当时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因为玩厌了捉迷藏,就想找些新花样。“嗨!”忘了是哪一个伙伴提议,“我们去卖破烂吧,国道对面有一个回收站。”“好啊,我们先回家收拾一下东西吧!”另一个伙伴喊道。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因为国道上那么多车,我们几个小孩儿怎么过去呢?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哎,算了,管那么多干什么,大伙儿不是都同意吗?一路上,我们讨论着手里的废品能卖多少钱,换来的钱又可以买什么零食,我们根本没有对即将出现的危险有任何准备。很快,我们到了国道上的一个路口。“哎,停下来,现在…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课异常“火爆”,课堂上学生可以为了一个话题争得不可开交。在其个人博客的讨论区内,回帖更是热烈,仅一个问题的点击率就超过二百。是什么如此吸引学生?在学生看来,是教师幽默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课内容、互动的教学方式吸引了他们。联想到现在“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我们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堂好课究竟有多难?  相似文献   

8.
张晨 《初中生》2002,(7):42
一个富翁在游船上,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躺在甲板的椅子上打盹。他走过去叫醒他。“天气这么好,正是捕鱼的黄金时间,你应该马上去捕鱼而不是在这儿躺着。”“捕到鱼又怎样呢?”年轻人问。“你可以赚到钱。”“赚到钱又怎样呢?”“你就可以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船,然后用这条船赚更多的钱,成为一个富翁。”“成为富翁又怎样呢?”“你那时就可以成天躺在椅子上享受阳光了。”“我已经躺在椅子上了!”年轻人挥手让富翁走开,“别挡住我的阳光。”  相似文献   

9.
很多幼儿园教师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难管,表现之一就是孩子缺乏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怎样才能制定出孩子们能够主动遵守的规则?我想何不尝试让孩子们自己来制定规则,就从最简单的做起,如“课间牛奶喝好后我们可以干什么?”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大家一致推出两条规则:在位子上轻轻地讲话;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接着,我又问小朋友:“怎么样才能遵守这两条规则?”有一个小朋友说:“把它写下来贴在墙上,我们看见这张纸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我们不认识字怎么办?”另一个小朋友提议:“没关系,让老师教我们认一下不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走进童心     
抱怨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飞机回家洗脸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恬恬一脸的不高兴。“怎么啦?”我轻声问她。“今天老师问我们,‘如果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时忘了洗脸,可以教他用什么方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们战胜了对手。”“我们战败了对手。”“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能不能从…  相似文献   

12.
一天早上,仔仔起床,推开门,走向远方。“仔仔,你去哪儿?”早晨的太阳问道。“我不知道。”“你留下来好吗?我们可以一起爬树。”“不,我不要爬树,我只要粉红色的大象。”于是,太阳爬到树顶,荡起了秋千,仔仔继续走向远方。“仔仔,你去哪儿?”湖里的鱼儿问道。“我不知道。”“你留下来好吗?我们可以一起玩水。”“不,我不要玩水,我只要粉红色的大象。”于是,鱼儿吐出一串水泡,飘上了蓝天,仔仔继续走向远方。“仔仔,你去哪儿?”草丛里的蚂蚁问道。“我不知道。”“你留下来好吗?我们可以一起盖房子。”“不,我不要盖房子,我只要粉红色的大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内容的传达。因此,语言是写作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我在讲课中常举一个例子问同学:“茶杯放在桌子上”这一句话,还可以怎样写?同学们答道:“桌子上放着茶杯。”其实这两种写法都可以称为“信息语言”,而在写作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使用“文学语言”,把这句话写成“茶杯在桌子上沉默”或“茶杯在桌子上燃烧”甚至“茶杯在桌子上跳跃”……  相似文献   

14.
语感语法都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课不教语法行不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提出一个问题:若没有火车和飞机,我们这些现代人是否还要出行?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具有推动作用的新方法的出现,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不行”可以作出评判的。语法引入到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五(1)班是闻名全校的班级,无人不晓。那么,为什么我们班如此有名呢?噢,是因为我们班总会掀起一股股的流行风!不信?走,上我们班瞧瞧!“哦,我漂亮的手镯诞生了!”心灵手巧的姚晓雅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快活地说。“你编的?帮我编一个!”“你难道会好意思不给我编?”大家纷纷说。姚晓雅捂住耳朵,无奈地说:“好了,好了,你们明天带来绸带,我来教你们,行了吧?”“好啊,好啊!”女生们异口同声地欢呼。“那要什么样的绸带?多长的?任何颜色都能搭配吗?”随之,“快嘴郑渊洁”又问出一大堆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24日,是我难忘的一天。那天我们上英语补习班。课间活动时,我们玩得特别疯,直到补习班汪老师叫我们回去上课。我们往回走时,却发现汪老师正和一个同学争吵。那个同学是另一个班的,是个“刺头儿”。汪老师让“刺头儿”罚站,“刺头儿”却说:“我咋了?你为什么罚我?”汪老师说:“咋了?你和别人打架还有理呢?”他脖子一歪:“那是他该打。”老师说:“你打架就得罚站,我一个老师连你都管不了?你说,我罚你对不对?”“不对,我又没有错,你凭什么罚我?”“刺头儿”很蛮横地说,“谁让他骂我,该打。”老师没办法了,就把他往另一边拉。“刺头儿…  相似文献   

17.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同剑侠 《师道》2006,(6):8-8
一天晚上,女儿支支吾吾地对我说:“今天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去上厕所,回来后,他的玩具不见了,硬说是我拿了他的玩具。”“那你到底有没有拿他的玩具?”“我没有。”“向他解释了吗?”“说了,他不相信。”“那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说服他。”“我不敢跟老师说。”“为什么?”“我怕老师也不相信我。”丹麦作家安徒生在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安排一个小孩子站出来讲真话,而我们的孩子,竟然因为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而不敢讲真话!到底是谁,降低了我们的信任指数?孩子看到一个新奇的玩具,眼睛中透出无限的渴望。父母急着走…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和学生“唱”了两节古诗课以后,他们总希望我能多上几节“音乐语文课”——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既然孩子们那么向往,为什么不行呢?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便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见此情景,学生纷纷鼓起了掌,一张张笑脸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让音乐伴着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好吗?”“好——”“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读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在手舞足蹈了。“你们可以先静静地欣赏音乐,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看课文。”教室里回荡起…  相似文献   

20.
小贩波利坐着他的马拉车,来到了故事城。“我很高兴又回到了故事城,”他说,“这是一座人人都会讲故事的城市!”小贩波利将他的马车停在城市广场上。“你好,小贩波利。”波利的耳边传来一个悲伤的小女孩的声音。“噢,是我的老朋友彭妮!你有什么好故事可以卖给我吗?我很高兴用我大车里的东西与你交换!”彭妮开始一边呜咽一边撸鼻涕。“我几乎连一个故事也没有了!故事城里没有一个人有故事了。我们全都将故事遗失了!”“你们将故事遗失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讲完一个故事之后,它就不见了!我们再也想不起来了。你今天下午来故事交换处,看过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