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知识窗》2008,(6):53-53
类人机器人技术发展至今,虽然还称不上惟妙惟肖,但科学家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一直致力于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这使得如今的机器人不仅在外形上与人类更加接近,也具备了越来越多的神奇功能。  相似文献   

2.
《知识窗》2012,(9)
意大利比萨大学的机器人专家研制出一个能够做出多种表情的类人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名为“FACE”。能够做出快乐、悲伤、恐惧等多种与人类一样的表情。FACE的问世,意味着科学家在朝着研制先进类人机器人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台定名为“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高1.4米,重20公斤,不但具有人类一样的头部、眼睛、脖颈、身躯、双臂与两足,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与国防科技大学1 990年研制的我国首台两足机器人相比,这台类人型机器人实现了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快速自动的动态行走;从只能在已知环境中行走,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的环境中行走;行走频率也由每6秒1步,提高到每秒2步。  相似文献   

4.
科技博览     
我国首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台定名为“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高1.4米,重20公斤,不但具有人类一样的头部、眼睛、脖颈、身躯、双臂与两足,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与国防科技大学1990年研制的我国首台两足机器人相比,这台类人型机器人实现了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快速自动的动态行走;从只能在已知环境中行走,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科学家的终极梦想是设计出像人的机器人,不但有人一样能自主思维的大脑,而且要像人一样行动自如,而不是看上去动作硬梆梆的。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就公布了一些学习人类行走的机器人的图片,这些机器人可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行走方式。可伸缩小腿人与传统的机器人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人的身体部位能伸缩。科学家现在已经突破了这一点,开发出了新型的蹒跚学步的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像人那样伸缩小腿走路,并能保证不会摔跤,而传统的机器人行走时小腿不能提起来,只能以左右摆动的方式来迈步。在最近召开的第191届美…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14,(1):34-34
在2013国际活机器展上,科学家们研制的各类机器人纷纷亮相。它们形态各异,功能强大。通过让这些机器人复制生物功能,科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或许有一天,当机器人的生物功能接近人类,人们的生活格局将被改写。  相似文献   

7.
往事     
《科技新时代》2010,(9):111-111
1983年5月 人类的机器助手 1983年,技术精英们开始为将机器人从昂贵的玩具变成有用的工具而展开竞争。Heath公司设计的能帮助人们处理家庭琐事的单臂机器人HERO1就是一个实例。不过虽然它能够四处移动,并捡起地上的胶卷盒,但是它无法处理太多的指令,这也就限制了它所能完成的工作范围。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虽然今天的计算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科学家依然在努力解决电池、传动等制造实用机器人助手的基本问题,理想的高智能类人机器人看上去依旧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8.
机器人是人类的好伙伴、好帮手。各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的机器人,不仅有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有能上天下海的太空机器人和海底机器人。现在几乎任何领域都能见到机器人的身影,它们在为人类勤勤恳恳地服务着。目前,各国科学家在机器人的竞争方面主要集中在研制“小精灵”机器人,即微型智能机器人。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类人型机器人是日本本田公司研制成功的新一代仿真机器人“阿西莫”,这个机器人高1.2米、重43公斤,靠镍氢电池提供动力能每小时行走1.6公里,并能进行简单对话。本田公司希望他们的机器人首先能到博物馆、写字楼以及其他公众服务部门为人类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白石 《百科知识》2009,(3):21-22
人类的明天将会是什么样?这是我们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世界中,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同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  相似文献   

11.
捷克剧作家卡雷尔·卡帕克于1920年在他的戏剧《罗莎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描述了一个能严格服从主人命令、不知疲倦地为主人服务的类人机器,这是人类最早产生的符合现代意义的机器人的思想雏形。近40年后,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样机由Unimation公司研制成功。机器人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第一代是示教再现式机器人,机器人重复执行操作人员事先  相似文献   

1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种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苍蝇不只人见人打的害虫,它也能为人类设计新一代灵巧机器人和21世纪无人驾驶汽车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法国科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下一代灵巧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大凡从事过机器人研究项目的人都知道,当代的机器人最大的缺陷就是太笨拙,这是由于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和机械反应传感器不灵敏引起的。此外,指挥机器人动作的“大脑”——计算机无法正确处理有关信息也是造成机器人笨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法国科学家另辟蹊径走仿生学之路,把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14.
3月9日-15日在首尔举行的韩国围棋大师李世(石乙)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的世纪大战成为人工智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场关乎竞技、算法、人工智能乃至哲学的“人机对决”中,AlphaGo以4∶1的比分战胜人类的结局让人大跌眼镜,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早已不只是科学家进行科研的产物,从以Siri为典型代表的苹果人工智能,到曾红极一时的饭店端盘子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这个看似高深的类人智能电子产品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飞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5.
荷兰科学家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高自动化高仿真机器人。这个新型机器人名叫“火焰”,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可以模仿人类的直立行走,并且从各个方面来看没有任何差异。最令科学家兴奋的是,这种机器人在研究人类行走领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帮助人类诊断行走障碍,是残障人士康复的辅助设备。  相似文献   

16.
马佳 《今日科苑》2007,(7):14-15
机器人有情感,和人类共同生活,这是一个既令人们兴奋又让人担忧的问题。在许多电影和科幻作品中,机器人都变成了残酷的敌人,它们千方百计地要取代人类统治地球。尽管人类的疑虑一直没有消除,但是一些科学家已经在尝试让机器人产生情感,与人互动。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12,(24):2+69
2012年10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创建的机器人名人堂又迎来了新人。它们是类人机器人NAO、拆弹机器人PackBot、四腿机器人"大狗"以及娱乐机器人"瓦利"。还有一些机器人虽暂没有入主机器人名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08-I0009
[导读]科学家在未来几百年或将研制更加智能化机器人,可能精确复制任何人的大脑。腾讯科学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在未来几百年或将研制更加智能化机器人,可能精确复制任何人的大脑。届时人类将如何对待这些“复制品”?科学家可以对它们进行实验,如果不再需要能否直接销毁?毕竟它们仅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而已;或者我们应当从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像人类一样赋予它们一些权利?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制造出第一台机器人,那是一台液压驱动机器人,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机器人的研制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发明机器人是为了大规模扩大制造业生产,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为了解脱人在危险甚至有辐射的外部环境里工作,为了代替人们繁重、枯燥、重复的体力劳动。科学家事先编制好各种程序,让机器人工作服从人的指挥,同时通过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机器人的行为制定原则规范。计算机、人工智能、仿生学、控制论、机械学、信息和传感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们,为打造更高级更实用的机器人,沟通、协作、努力,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I0008-I0008
[导读]据外媒12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发了一个“友好的”机器人,它能够通过展现出多种不同的表情与人类交流。据外媒12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发了一个“友好的”机器人,它能够通过展现出多种不同的表情与人类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